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扎根乡镇教育,潜心语文研究,原创“组块教学”,主张“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他的语文课堂“教得轻松,学得扎实”,形成了“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风格。《卧薪尝胆》《爱如茉莉》等经典课例广为传颂,讲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二百多篇教学论文刊登于教育教学类期刊上,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
阅读教学亟须“剪枝”,把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或无大用的内容,毫不迟疑地“咔嚓”掉,留下那些有用的“核心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学得充分一点、透彻一点。《剪枝的学问》是一篇简单的叙事性文章,可以教的内容很多。我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确定了五个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应的五个教学板块活动。
板块一:听写字词
师:请同学们专心听,老师想让你们默写哪一个字?鸡蛋、鸭蛋、脸蛋……
生:(齐答)蛋!
师:哪一个蛋是不能吃的?
生:脸蛋。
师:还有哪些蛋也不能吃?
生:手榴弹。
师:这个“弹”和那个“蛋”不是一个“蛋”。你这样说是要得零蛋的。(众大笑)
生:(纷纷抢答)零蛋不能吃,笨蛋不能吃,傻蛋不能吃,铁蛋不能吃,混蛋不能吃……
(师让学生用听词串、辨生字的方式,默写:舞、靠)
师:这次默写一个词语:桃园里的桃子都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像胖娃娃的脸蛋。(生疑惑)再听一句:这个小伙子做事一向丢三落四,显得很不成熟。(生纷纷:熟)第三句: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生:(齐答)成熟!
师:看第一个字,和他写的一样的举手。这个“蛋”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有个关键笔画要写得舒展些,撇和捺再舒展点,这个字就写得美观了。(示范书写)
师:(依次指导学生掌握“舞、靠”的关键笔画,写美观)看最后一个词——成熟!“桃园里的桃子一个个都成熟了”,这个“成熟”怎么理解?
生:它的生长期到了,已经结果子了。
师:你这样说证明还没成熟。
生:桃子熟了,可以吃了。
师:这个桃子成熟的时候吃起来是什么滋味?
生:甜的。
师:那不熟的时候呢?
生:酸的。(众笑)
师:你吃过酸的桃子吗?
生:苦的,涩的。
师:涩涩的。以后吃没成熟的果子时留意一下滋味哦!“这个小伙子做事一向丢三落四,显得很不成熟。”是不是这个小伙子还不可以吃?(众大笑)
生:说明他还没长大,还没懂事。
师:这个成熟就是“长大、懂事”的意思。
生:不像小孩了。(众笑)
师:不像小孩了?还能像什么呀?(众笑)“中国的高铁技术成熟了”,是不是中国的高铁技术长大了?懂事了?(众大笑)
生:就是他很熟练,很老练。
师:“高铁技术”是人吗?
生:(纷纷回答)技术发达了;技术一直在进步;中国的高铁技术在提高……
生:我们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慢慢地接近完美了。(赞叹声)
师:“完美”,这个解释太准确了!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含义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板块,旨在识记生字词,重在教学生把握汉字的“关键笔画”,写得舒展一些、写得美观一些。低年级书写求准确,中年级书写应该求美观;低年级识字学词求准确认读,而中年级则要求联系语境理解词义。
板块二:学习概括
师:“我”几次到王大伯家的桃园去,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两次,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看桃子……(生纷纷议论)
师:想一想再说——
生:(修正)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桃园,王大伯正在剪树枝;第二次“我”和小伙伴在那嬉戏;第三次在那边看到桃子又大又成熟。
师:你看,“成熟”真的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众笑)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文,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画下来。
生:(齐读)去年冬季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
师:去年冬季的一天,“我”去的时候看到什么?春天到了,“我”又看到什么?暑假里,“我”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着剪枝。
师:“忙着剪枝”,这是个关键词,画下来。
生:春天到了,“我”看见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里红云片片。
生:暑假里,“我”看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现在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见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着剪枝;春天到了,“我”看见王大伯的桃园里红云片片,桃花都开了;暑假里,“我”看见桃园里都结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赞叹地)多完整,多流畅!这三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完一篇课文要学会“概括”(板书)。概括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概括;第二,要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
生:题目就能概括这篇文章了。(众惊奇)
师:这篇课文讲什么?
生:剪枝的学问!
师:太了不起了!题目往往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个小朋友真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学习概括”板块,旨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重在教学生概括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方法“按顺序、抓关键词”。低年级的阅读理解重在“了解大意”,中年级的阅读理解则重在“概括内容”。不同的作品,概括的方法也不同。有了恰当的方法,才会在练习中形成能力。endprint
板块三:体会心理
师:“我”三次去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景象不一样,心里的想法一样吗?(生齐答:不一样)心里的想法,我们称之为“心理活动”(板书)。比如,“我”在走进桃园之前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
生:满怀好奇!
师:下面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哪些词语也表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画下来。
生:(交流)我画的词语有: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生:(纷纷补充)盼望,着急,充满信心……
生:我有个补充,有一只蜜蜂的心理活动,欢天喜地。
师:“欢天喜地”这个词是谁的心理活动?
生:蜜蜂。
师:你看到蜜蜂飞的时候是欢天喜地的还是痛苦不堪的?
生:如果它想着伤心的事,它会掉下来的。(众大笑)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师:蜜蜂在花间是欢天喜地,那么“我们”在花间会怎么样呢?
生:在奔跑,在嬉戏。
生:也是欢天喜地的。
师:这个词写的是蜜蜂欢天喜地……
生:(插话)其实是写他和伙伴们也欢天喜地,也是写人的心理活动的。
师:这个写法很高级,我们到了高年级才会学到,今天被你们发现了,真好!
生:(齐读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满怀好奇,联系上文看一看:我对什么很好奇?心里想什么?
生:(纷纷发言)为什么王大伯种的桃子这么好?为什么王大伯种的桃子这么大这么甜?……
师:那一脸疑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什么呢?
生:(纷纷发言)王大伯为什么要把桃树上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他肯定是在想: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对桃子不利的事?……
师:那“我”又惊又喜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生:“我”又惊又喜,心想:原来王大伯没有骗我,他的桃子结了这么多。
师:刚才已经告诉你了,王大伯是结不出桃子的!(众大笑)
生:(纷纷发言)原来王大伯种桃的秘诀就是把那些只吸收营养而不长桃子的枝条剪掉啊!“我”想:啊,怪不得王大伯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呢!“我”又惊又喜,心想:啊,这么大这么甜的桃子,可真好吃啊!(众笑)王大伯剪枝真是一个绝招啊!
师:桃子有多大?(生用手比划)你见过胖娃娃的脸蛋吗?(生相互看脸)像他的脸一样圆一样大!(众惊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这些词就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样才能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师:(引读词语)听说王大伯家种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的时候,“我”——(生)满怀好奇;看到王大伯和几个叔叔在“咔嚓咔嚓”地剪粗壮的枝条时,“我”——(生)一脸疑惑;听了王大伯的一番解释,“我”仍然——(生)将信将疑;暑假里,看到满树挂满了像胖娃娃脸蛋一样大的桃子时,“我”才——(生)又惊又喜。你看,作者的心理活动一样吗?(生:会发生变化。)
师:所以我们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在发生变化。比如说,昨天你们听说今天有一个特级教师要给你们上课,我们——(生)满怀好奇;上课的时候,看到站着这么一个小老头(众大笑),我们——(生)一脸疑惑(众大笑)。
师:是啊,他能上好课吗?上课上到现在呢?
生:将信将疑。(众大笑不止)
师:好的,那下了课,我一定会让你们——
生:又惊又喜。(众大笑)
师:读书的时候要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写文章的时候也要把自己的心理变化写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心理”板块是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后的习题中已有所“暗示”。这个板块的教学须充分展开: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心理活动”;再找出类似的“词语”;进而联系文本语境,体验“心里的想法”;最后巧妙地运用于生活现场,体会心理活动的真实变化。由此,学生明白了“心理活动”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意义和价值。其中“欢天喜地”一词的教学看似啰唆,实质上是在学生已有水平上所作的恰如其分的点拨、指引。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原有水平的重复。
板块四:练习朗读
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心理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
生:(纷纷评价)很好,有感情,把心理活动读出来了,满怀好奇的心理、着急地问的语气都读出来了……
师:读得最有感情的是这一个着急问的句子,请你再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着急、疑惑的心理活动读出来了!这句是人物说的语言,我们称为“对话语”(板书)。这句话是一个孩子对王大伯说的,所以要有“角色意识”,像孩子一样读,语气语调就有了变化。(板书:角色变化)
生练习朗读对话语,进步明显。
师:这段话中,前面一段不是人物说的话,我们称为“叙述语”(板书),叙述的话要读得自然、流利(板书),语气语调不要起伏太大。如果起伏太大,太有感情,读出来就很恐怖。(师夸张地感情朗读)去年冬季的一天……(众大笑不止)这样朗读,这个冬季的一天你还敢去桃园吗?恐怖吧?(众大笑)所以,叙述语要读得平一点。现在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朗读得非常出色。
师:老师要奖励你?(生摇头)奖励你继续往下读!
生开心地笑,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掌声!读得越来越好了!他读王大伯说的话,比王大伯还王大伯。(众笑)其实他读得最好的是最后一句话,我们再听一听——endprint
生:(压低声音,轻声读)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生:他把“我将信将疑”那种感觉读得很好。这一句声音读得比较轻,像自言自语。
师:对啦!这一句是人物的“心里话”(板书),只能放在心里,决不能说出来。如果大声读会怎么样呢?(一生大声地朗读“我”的心里话)王大伯一听,非常生气:你这是什么意思?(众大笑)所以心里话要读得怎么样?
生:(纷纷回答)读得轻柔一点,声音压低一些。
师:轻声细语(板书),不要用“实声”读,要用“虚声”读。现在,请你练习朗读这两个段落,要读得有声有色。
生自由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练习朗读”板块旨在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即心情变化;重在指导学生区分不同的语言形式,应该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叙述语,自然平稳;对话语,角色变化;心里话,轻声细语。这样的归纳和点拨,简单清晰,学生可学可用,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教学,就是要看得到学生的进步,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和不教,学和不学,真的要不一样!
板块五:领会寓意
师: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生:这个“学问”就是把这些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剪掉,来年就会长出更多更大更甜的桃子。
师:听明白了没有?
生:(纷纷回答)明白了!
师:明白什么了?(众笑)
生:减少一样东西是为了增加一样东西。(掌声)
师:听明白没有?
生:(纷纷回答)明白了!
师:明白什么了?(众大笑)
生:把那些粗壮的不结果实的枝条剪掉,桃树的营养就会留给那些结果实的枝条,桃子就长得又多又大又甜。
师:“减少一样东西是为了增加一样东西”,说得很抽象,像哲学家一样。他一翻译,意思就清楚了:不结果实的枝条减少了,结出的桃子就增加了。
生:适量减少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就是为了后面更大更多的收获。(掌声)
生:减少睡懒觉的坏习惯,增加好习惯!
师:要把坏习惯“咔嚓”掉,养成好习惯。
生:如果你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了时间,那你有用的事情就做得少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取舍的定理。(掌声)
师:太精辟了!剪枝就是要取也要舍,有舍才有得!这个学问在生活当中比比皆是,你只要留心观察,独立思考。课结束了,我们现在的心理活动是——
生:又惊又喜!
设计意图:“领会寓意”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重在对“剪枝的学问”作由浅入深的递进式理解。最基本要求是要学生准确概括王大伯剪枝的做法及道理,然而学生的理解水平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已经从课文读到了课外,一下子提炼出了“减少一样东西是为了增加一样东西”这样极为抽象的思想,更有学生在讨论中提炼出了“舍得”等鲜活的思想。而教师既要看到学生思考力的发展,也要看到更多的学生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我屡次用“你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逼迫”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重复别人的话语。当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时候,才是他真正理解的时候。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就是文本寓意理解教学的目标定位。
每一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都聚焦在一个“点”上,没有枝枝蔓蔓,并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相一致。这样的教学,教师胸有成竹,学生学有所得。阅读教学的学问,不外乎“舍得”二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