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灵泉寺猜想

2014-08-28 19:56华雪
学理论·下 2014年7期

华雪

摘 要:作者在对柳州地区的石刻等载体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从林半觉的《广西石刻志稿(八)》手抄本中看到王安中的《新殿记》。文中记载了灵泉寺扩建情况,作者王安中在文中提出疑问,引发作者对灵泉寺变迁的猜想。

关键词:新殿记;王安中;灵泉寺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089-02

引言

石刻等特殊载体作为历史的补充资料,是研究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证据,研究人员一般运用传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作者在对柳州地区的石刻等载体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从林半觉的《广西石刻志稿(八)》手抄本中看到王安中的《新殿记》(林半觉(1907—1983),原名林泉,字半觉,从事粤西石刻和广西地方史研究40余年,广泛收集、拓印、整理摩崖碑刻,编纂有《广西历代碑目》、《广西石刻志稿》、《广西历代平蛮碑纪要》等)。虽然所述的灵泉寺已经随着历史的沉浮灰飞烟灭,但此碑刻现仍完好保存于柳州灵泉寺东南隅的马鞍山西南麓崖壁上,真可谓是石壁上的史书,对研究当时人文风俗起着重要作用。

一、《新殿记》内容

根据广西桂林图书馆珍藏的林半觉《广西石刻志稿(八)》手稿原文,整理出全文为:元■三年始以柳州灵泉寺为十方崇宁中改曰天宁万寿禅寺柳治水北几五百年灵泉在水南□立鱼山趾寺蔽■仙奕之腋唐刺史柳候记二山石洞穴鱼鸟草木最详寺独不■又不浔例大云见■它文问之父老昔益陋甚自变律为禅乃始大作门堂楼殿欲以冠冕南方未■者十一建炎初主持僧觉昕见■道人王安中■象郡且求记即应之曰昕赏从真如慕□□□师居法云慧林智海诸禅能■乎□吾将观焉后六年果至柳而殿适成先是丞相仪真吴公登后山面立鱼而笑有得■华亭离钓三寸之意昕为作钓轩山上安中从公与丞相新安汪公凭杆府见殿宇而壮之以为广右第一鸣呼佛法出西域而盛■東□禅学出□南而盛■中州今西域浮图氏至中国者无■腾蔺达磨之□□而岭南禅者益少塔■荒芜柳距京师六千里独能■空山野□水之间■此伟杰■丽之观移人心目忘其去国之远撞钟出迎四方来■之士指以千计是则希有夫道法废■难若有致而■力之至为无不成道岂远人乎哉因大书其榜曰能仁之殿而屋椽上有碧井垂青莲玉城梵宫堕目前祥光夜烛■柯川楼钟横撞震大千伶者辍亦鹤驾翩石鱼立舞雷鼓阗我来时从两貂蝉父老惊叹相后先■佛稽首■力坚泰一下趣义和鞭往迎雨宫日驭旋百神呵■敢不虔尽岭南北际海■天河洗兵人晏眠摧伏飓毋扫瘴烟普雨万国常丰年绍兴二年四月十七日住持静悟大师觉昕刻石真书径二寸五分。

二、灵泉寺简介

现在的灵泉寺位于广西柳州市马鞍山西麓与小龙潭之间,1980年和1988年经过重建、修缮,如今游客如云。柳州地区是广西发现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柳州目前发现摩崖石刻百余方,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驾鹤山、鱼峰山,多为古人游览的题字或题诗,这些留在山石间的“涂鸦”成为现在研究当时人文风情的珍贵史料。古时的人们喜欢在石壁上留下游记可能跟柳州当地多山石的喀斯特地貌有关系。马鞍山,古称仙奕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常游之地,山上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记录了当时古人游马鞍山时的情景。小龙潭古称灵泉,灵泉寺可能因此而得名。

宋徽宗时期曾任过丞相的王安中与同样当过丞相的吴敏、汪伯彦都曾在柳州居住过,并在此地留下过“三相会柳”的佳话。三人在柳州驾鹤山上建驾鹤书院、三相亭,并经常与当地文人雅士诗文唱和。如今,驾鹤山上仍留有王安中“驾鹤书院”、“竹里”等摩崖石刻。

三、从《新殿记》看灵泉寺

摩刻在马鞍山西麓中段的时任柳州知州丘允(宋代靖康元年(1126年))的《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中“主僧昕师可人,逆余意,凿石填罅,芟除榛莽,循山诘曲,凡八九折,以通道乎其上,可见因金人进逼汴京时而离京南下来到柳州的天宁寺住持净悟大师觉昕修建了从寺院到山上的小路,有了路以后“由是每岁方春,卉木葱茜,景候容与,则都人士女,咸乐以道其巅,纵览徜徉,熙熙焉各适其适。”,从此开辟了一条拜佛兼顾游玩的线路,这无疑增加了灵泉寺的知名度,为以后的扩建打下了基础。

六年以后(1132年),可能由于游人如云、香火兴盛,住持和尚净悟大师觉昕大动土木,“门堂楼殿欲以冠冕南方”建成了新的大殿,并改灵泉寺为天宁万寿禅寺。由文中“住持僧觉昕见初寮道人王安中于象郡且求记”可以看出,王安中的《新殿记》并不是一时兴起之作。除此之外,净悟大师还邀请当时寓居柳州的吴敏前和前来柳州凭吊柳宗元的汪伯彦前来参观。于是,风云际会,在柳州留下了“三相会柳”的佳话。“三相”在净悟大师觉昕的向导下,同游仙弈山。三人“登后山面立鱼而笑”,“凭杆府见殿宇”,之后王安中欣然写下了《新殿记》。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十七日净悟大师把《新殿记》镌刻在马鞍山西南麓崖壁上。《新殿记》中提到天宁寺“以为广右第一”可接纳“四方来■之士指以千计”,“广右”可能指岭南地区,可见规模之大。

四、灵泉寺猜想

王安中在《新殿记》发出疑问:“柳治水北几五百年灵泉在水南□立鱼山趾寺蔽■仙奕之腋唐刺史柳候记二山石洞穴鱼鸟草木最详寺独不■又不浔例大云见■它文”。柳宗元在《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记》中详细描述了立鱼山与仙奕山(马鞍山),为什么没有提到灵泉寺呢?他又为什么在其他的文章中提到大云寺呢?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期,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导致她受到很多反对和阻挠,武则天非常崇敬以女性为故事主题的《大云经》,并遣数千名僧人各地讲解《大云经》,以巩固地位,当时全国都有修建大云寺的记载。在武则天去世新皇帝登基之后,大部分大云寺都被下令烧毁了,有个别因为改名而得以保留。

柳宗元曾写过《柳州复大云寺记》,文中提到“柳州始以邦命置四寺,其三在水北,而大云寺在水南”。就是说柳宗元来到柳州的时候(元和十年(815年)),柳江南岸有只有一座寺庙,这就是大云寺。且“大云寺焚而不复且百年。三百室之人失其所依归,复立神而杀焉”。大云寺没有了很长时间,柳宗元写《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记》的时候,可能大云寺还在重建当中,柳江南面还没寺庙。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又出现了灵泉寺,但它们很可能是在同一个位置,也有可能大云寺就是灵泉寺的前身。

在近年来的修缮和扩建当中,陆续出土了一些石碑残片和古建筑构件。柳州市考古工作者对柳州灵泉寺遗址做进一步考古挖掘,又发掘出不少宋至明清时期的瓷片和精美瓦当,一座古墓葬,一段宽5米、长20米的青砖路面,还有铜镜残片、铜牌、烟斗等物品,这些基本上都是宋代的遗迹遗物。工作人员又从考古探方内清理出一块石碑残件。那是一块长36厘米、宽24厘米左右的石碑残件,虽然碑面破损较严重,但上面残存有“……州……置寺……各赐寺……柳州”等字样,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应该是一块唐代的碑。到底这一切的证据是巧合还是大云寺就是灵泉寺的前身?也许,这些问题的答案要等到考古人员运用现代考古技术来获得。

五、结语

马鞍山下,柳州唯一由宰相作碑记的古刹——灵泉寺里香烟缭绕,梵音不断,游客们沿西麓盘山道漫步。灵泉寺历经八百年的历史涤荡,往日的壮观辉煌已不复存在,但黄墙黑瓦仍透露着唐宋风韵。“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在古人王安中所撰《新殿记》的指引下,想象着山脚下灵泉寺的历史变迁,《新殿记》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证据,更给了我们寻找灵泉寺前世今生的线索。

1.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

丘允(1078年-1162年)

唐柳子厚记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惟仙弈为尤详。曰:“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宇下有石,如肺、肝、茄房、人、禽、器物者甚众。”又曰:“北出其上,有石枰,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弈,故以云。”今其西侧,天宁寺枕其麓。寺之背,岩石■绝,莫可攀援,乌在其可上也,岂岁久湍驶,而凌谷非昔者耶?

余至治久之,每欲陟焉,以迹其实而未暇,盖亦病其路之莫通也。主僧昕师可人,逆余意,凿石填罅,芟除榛莽,循山诘曲,凡八九折,以通道乎其上。以步计之,一百九十有五,其广寻,又于其中间作小亭以憩焉,因以命之。由是每岁方春,卉木葱茜,景候容与,则都人士女,咸乐以道其巅,纵览徜徉,熙熙焉各适其适。环观子厚遗迹,历然在目,想见其人,犹畴昔焉。吁!足嘉也。故书之石壁,以识其岁月云。

靖康改元(1126年)三月望日福唐丘允记。

天宁住持传法净悟师觉昕立。

2.柳州复大云寺记

柳宗元(773年-819年)

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仁。病且忧,则聚巫师,用鸡卜。始则杀小牲;不可则杀中牲;又不可则杀大牲;而又不可,则诀亲戚饬死事,曰:“神不置我已矣。”因不食,蔽面死。以故戶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董之礼则顽,束之刑则逃,唯浮图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柳州始以邦命置四寺,其三在水北,而大云寺在水南。水北环治城六百室,水南三百室。俄而水南火,大云寺焚而不复且百年。三百室之人失其所依归,复立神而杀焉。元和十年(815年6月),刺史柳宗元始至,逐神于隐远而取其地。其傍有小僧舍,辟之广大,逵达横术,北属之江。告于大府,取寺之故名,作大门,以字揭之。立东西序,崇佛庙,为学者居。会其徒而委之食,使击磬鼓钟,以严其道而传其言。而人始复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病且忧,其有告焉而顺之,庶乎教夷之宜也。凡立屋,大小若干楹;凡辟地,南北东西若干亩;凡树木若干本,竹三万竿,圃百畦,田若干塍。治事僧曰退思、曰令寰、曰道坚。后二年十月某日,寺皆复就。

参考文献

[1]潘晓军.柳州摩崖石刻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7):89-98.

[2]刘汉中.宋代王安中书法传播之迹考述[J].广西地方志,2013(3):64-66.

[3]胥秀丽.王安中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