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炬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及乒乓运动的生理生化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结合间歇训练法的原理、类型和特点,阐述了间歇训练法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队体能训练中的具体运用,以期为普通高校乒乓球队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间歇训练法 乒乓球 普通高校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国内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攻守对抗日益激烈,比赛节奏逐渐加快,这就要求乒乓球运动员在快速、激烈的对抗中完成一系列的技、战术。
一、研究对象
选定广东金融学院乒乓球校队男生12名,随机分为间歇训练组(实验组)和常规训练组(对照组)。
二、结果与分析
(一)間歇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1.间歇训练法概述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练习过程组间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肌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方法。
2.运用间歇训练法时应考虑的因素
这种训练方法在多年运用中,至今已产生了种种运用方法和名称。然而诸多的变化总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下列几个要素组成:(1)每次练习的强度;(2)每次练习持续的时间;(3)间歇时的长短;(4)间歇时采用的休息方式;(5)重复练习的次数(组数)。
(二)高校采用间歇训练法的依据
1.乒乓球运动的技术特点
乒乓球运动技术复杂、细腻、多变,运动员的技术感觉十分敏锐,这一技术特点,形成了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次数多、时间长、密度大、质量要求高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模式。
2.乒乓球运动的生理学特点
在人体肌肉的活动中,能量供给主要分为无氧代谢供能和有氧代谢供能,其中无氧代谢供能又包括磷酸原供能(ATP-CP联合供能)和糖酵解供能。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主要是动员和利用无氧代谢能量,其功率大但储备量小;长时间、小强度的运动主要是动员和利用有氧代谢能量,其功率小且储备大。
(三)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队专项训练中的运用
1.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队训练中的理论基础
乒乓球训练中运用间歇训练方法时,运用“推-侧-扑”技术组合,持续负荷时间40s左右为1组,40秒时间内进行击球个数为35球,负荷心率保持在180次/min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待心率降至130-140次/min为限。
2.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队训练中的实验分析
(1)实验前两组样本的统计结果
实验前对两组人员进行推—侧—扑进行检验,在40s时间内学生合理回击球的个数进行统计,并记录学生运动后的心率。运用spss11.0处理软件进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双侧T检验。
由表1中出现的数据可得结论,击球个数P=0.76>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实验组学生的合法回击球的个数平均值为25.00,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值为25.33;运动后心率实验组学生平均数为181.83,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值为187.33,P=0.30>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故可认为实验组学生成绩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两组水平相当。
2.对照组学生进行训练后的统计结果
对照组学生进行普通的课堂教学技术学习,不运用间歇训练法进行放慢节奏的“推-侧-扑”练习,由表1中出现的数据可得结论,学生训练前后“推-侧-扑”成功率经T检验得P=0.001<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前训练前学生合法回击球的个数的平均值为25.33,训练后的学生的平均值为28.67,故可认为训练前后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普通训练课的技术教学同样可以使学生的乒乓球技术得到提高。根据对训练前后该组学生的心率统计进行T检验得P=0.008<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训练前该组学生平均心率为187.33,经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平均心率为183.00,故可认为普通训练课可以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