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成
一开始的儿童诗创作,我都是自己命题给学生的,如《真善美》《我的父亲母亲》《童年》等等。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有何不妥,但是沉浸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去细细体味的时候,就不难捕捉到统一命题带来的弊端:选择素材单一化所导致的情感表达模式化、遣词造句集中化,读来有时候会给人产生山穷水尽之感。显然,长此以往,必定会固化儿童原本所洋溢的活泼灵动的诗性气质。如何优化命题方式?如何丰满诗歌创作素材?我在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① 老师命题的儿童诗创作你喜欢吗?你喜欢一直是老师命题吗?② 对于儿童诗创作的素材,你有什么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使我认识到:
1.教师命题是儿童诗创作的一种命题形式,将其作为创作的侧翼为佳,用于对班级诗歌创作情况的一项参照或诊断。儿童诗创作的主体是儿童,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表达的是儿童情感,因此,学生自由命题应当成为班级儿童诗创作命题的主要形式。
2.模仿他人诗歌作品,以同题或同类素材创作,可少量进行,不然会限制学生灵动的思维,同时还可能带给学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
3.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开发创作素材。应鼓励学生写自己喜欢的素材,自己拿手的素材,甚至自己想去勇敢挑战的素材。这样,不仅创作的兴趣会得到尊重和拓展,而且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情感等诸多彰显学生个体特质的能力会得到开发和提升。
怎样拓宽学生的儿童诗创作素材呢?一开始,我注意到了传统作文的分类,即: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想象等,但这个想法刚刚冒出来立刻就被我否定了。诗歌本身就是自由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意,不能为找素材而找素材,不能用传统作文的桎梏锁住儿童的诗心。激发儿童去观察、体悟、沉淀、遐想,进而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拥有一颗发现诗意的慧心,这才是我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开始带着孩子们一起从优秀的儿童诗中,从孩子们自己的儿童诗作品中,寻找激发他们慧心的介质。
我曾经带着孩子们阅读下面三首儿童诗,让他们去发现这几首儿童诗在选择创作素材上的妙处。
谁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小麻雀站在枝头/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钱万成《会飞的叶子》)
爸爸的肚子/好大好大/爸爸睡觉的时候/滚来/一阵海啸般的/鼾声/有风卷浪涌之时/也有风平浪静之时/爸爸/你的肚子里/是不是/装着一个大海。(佚名,来自网络《打呼噜的爸爸》)
对小苍蝇来说/没错/小东西大得不得了/玫瑰花苞像张大床/它的一根刺像支矛/一滴露像面穿衣镜/一根头发像根金线/小小一颗芥菜种子/像燃烧的煤块一般/一块面包像座高山/一只黄蜂像头凶豹/看见几粒闪光的盐/像牧人见一群羊羔。(华尔特《苍蝇》)
读完之后大家都笑了,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写的诗里出现的都是美好的、有诗意的事物,比如鲜花、月亮之类,没想到把苍蝇也能写成一首诗。”
“我写诗的时候可能会写叶子,但是我写叶子的时候,要么写叶子的生机勃勃,要么写落叶的翩翩飞舞,绝对想不到把麻雀看成叶子。实在太有创意了!”
“对啊,我也会想到写爸爸,但一定是写爸爸对我的爱,怎么也不会想到写爸爸打呼噜。”
之后,我和孩子们从班级同学的创作中选择了一些作品交流,并请作者讲述自己构思的过程。来自身边同伴的真切叙述让很多同学再一次醍醐灌顶:
“原来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可以写成诗!”
“原来自己觉得滑稽的梦境、肆意的幻想也可以写成诗!”
“原来自己的缺点也可以用诗句来表达。”
“原来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触摸到的都可以写成诗。”
“原来所有一切生活里的事物都可以在诗行里存在着。”
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诗来表达。你想让椅子跳舞,椅子就会在你的笔下起舞;你想让羽毛落泪,羽毛就会落寞低泣;你想把建筑工人劳动的号子写成一首诗,慷慨激昂的旋律就会流淌在字里行间……一切的一切,只要你拥有一颗诗心,诗意就悄然孕育了,诗,就诞生了。
从那以后,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在他们的诗作中涌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作品。他们会细致入微地观察身边的人,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首儿童诗——
“变脸”(吴姗姗)
以前/每天晚上/跟你分享着学校的快乐事件/你红彤彤的脸颊/一个灿烂的微笑写在脸上/那时/你笑得真甜//过了几年/每天晚上/陪伴在身边的只有苦恼的作业/你那蜡黄的脸上/一丝平淡的微笑写在脸上/为我辅导/那时/你笑得好无奈//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晚上/五六个红叉印在作业上/你那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嘴角一直撇在下面/天天为我讲解/那段时间/你过得好苦/你睡着了/却睡不香//一切都是我的学习/我相信/我学习好了/你又会笑得那么甜/睡得那么香/对么/妈妈。
小作者观察着、体悟着妈妈的“变脸”,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对她的不同态度。然而,虽然妈妈“变脸了”,小作者却没有责怪,反而心疼妈妈。这就是孩子的情感,儿童心灵成长拔节的声音。同时,诗中折射出的当下教育的“成绩至上”也令人反思。
“叶同学”(叶子昱)
爷爷是个“酒鬼”/却没什么酒量/酒后却有一番囧样/往沙发上一倒/像是玩累了回来的孩子/无忧无虑/可我刚想照下作纪念/他却又像孩子一样/伸手来遮摄像头/憨态可掬/让我总想叫一声:“叶同学,请你上床睡去,行吗?”
在小作者的眼中,爷爷成了“叶同学”。这首儿童诗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了爷爷喝醉酒的模样,表现了爷爷的憨态可掬又童心未泯,还隐约透露出小作者对爷爷的关心体贴。
难忘的画面化作诗行,生活的轨迹中有他们萌发的理想——
向前(许乔智)
向前/紧握传棒,目光不变/向前/手臂舞动,奔跑似电/向前/超越对手,心燃烈焰/向前/爆发力量,目标在前/始终向前,便是终点!
这是一个学生在运动会后即兴写下的一首小诗,形式简洁,短语组合,读来琅琅上口,其中还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令人读了热血沸腾。
电影时光(李凌煊)
电影开场了/黑乎乎的屏幕亮了起来/人们的心一抖/与成龙大哥一块儿开始了冒险之旅/我们穿上轮滑衣/与汽车竞赛/在荒岛上淘金/与海盗周旋/从高空中跳下/抢救国宝/眼花缭乱的打斗/头晕目眩的特效/哎哟大哥/您可悠着点儿!
瞧,看电影的过程也可以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从电影的情节到自己的心跳,如一幅幅电影的胶片在读者的脑海播放。
儿童的语言独有的童言之美、童语之韵,当孩子们加以开发利用,普通的景物也变得妙趣横生了——
月亮(赵祎延)
夜幕降临/我的窗户框住了/一轮脆生生的圆月/我不想描写它有多么圆,多么亮/我看着它/一低头/一抬头/它却滚啊滚/滚出了我的窗户外。
读着这首小诗,孩子的童趣跃然纸上,瞧那个“脆生生”,瞧那个“滚”,把温婉皎洁的月亮表现得活泼又调皮,简简单单的词语洋溢出浓烈的情趣。
雾中的小河(许杨洋)
晨雾飘飘/如薄薄轻纱/这蒙眬的天地间/传来了歌声:/“叮咚!叮咚!”/这是什么声音?/是小河潺潺的流水/声音那么柔/仿佛在夏夜草丛中流淌的月光/雾霭中/依然可以看见小河那如蓝绸子一样的身子/清色的蓝啊/为薄雾添了美丽的色彩/小河层层叠叠的波纹/一道道荡漾开去/它/在雾中欢快地向前奔跑/边跑还边唱一支歌/“叮咚!叮咚!”
有声音,有画面,浅浅淡淡,隐隐约约,悠悠柔柔,将雾的神秘、蒙眬款款道来。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其间,沉醉其中了。
后来,创作素材越发显得开放化、多元化、独特化。有的同学将世界风光做成幻灯片,让大家先欣赏后创作;有的同学组织周末登山运动,让大家先体验后创作;有的同学即兴开展多样、富有创意的诗意语言表达,让大家在常规素材中挖掘创新元素;还有的同学带水果给大家品尝,制作动物专辑,拍摄南京名胜,讲述童话寓言再改编……是的,这一切的一切,同学们都创作出了与之相关的个性化儿童诗作品。
儿童诗创作让孩子们变得开始留心身边的人了。老师、家长、同学、售票员、农民工等都开始成为他们笔下的主角,孩子们用诗的形式描述自己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小小的心田收藏了温暖,孕育着美好;孩子们也学会了用诗歌及时记录生活中开心的、难过的、自己的、集体中的点点滴滴。当这些点点滴滴都成了诗,他们成长的轨迹也一并化作了诗句。此后,很多学生还将自己的儿童诗素材和作文素材相结合,提起笔来少了以往惯有的犹豫踌躇,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升……学生们在用诗意的目光寻找生活中诗意的同时,想象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阅读他们的一首首儿童诗,你常常会被孩子们纯真的童心打动,又会情不自禁地在孩子们奇特的联想中无法自拔。我的学生们用诗的形式叙述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表达着心灵深处有趣的情致。儿童诗,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表达载体之一。
儿童的视角一旦打开,精彩就随之诞生。儿童的潜能一旦激发,奇迹就接踵而至。教师所要做的只是让他们明白:只有生活,才是儿童诗创作的“活水”。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