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两条底线 建设美丽金州

2014-08-28 19:11张政
当代贵州 2014年1期
关键词:黔西南底线文明

张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贵州在工作中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条是发展的底线,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一条是生态的底线,不能增加落后产能、破坏生态环境。赵克志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指出:“坚持守住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们要从黔西南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守住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两条底线,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丽金州。

坚持守住加快发展底线,用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同步小康

贵州是西部发展滞后省区,不加快发展,与全国的差距只有越来越大。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贵州要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才叫实事求是。就黔西南而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底线就是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我省同步小康“531”核心指标,以2011年为基数,从2012年到2020年的9年,全州人均GDP年均增速要达到16.6%以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达到17.2%左右。因此,我们要守住同步小康这个发展底线,必须在确保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的前提下,保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16%以上。一要在扩大投资规模上发力,促进经济提速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以“5个100工程”实施和义龙新区建设为重要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巩固和运用“安商百日行动”成果,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以“会战精神”抓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以投资总量的增长拉动加速发展。二要在推进产业化发展中发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工业化主导全州经济发展,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重点实施“273产业园区培育计划”,跳出能矿产业抓工业,切实摆脱“资源路径依赖”,不断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确保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2%以上。三要在加快城镇化步伐上发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镇体系,全力支持义龙新区建设,着力推进“兴兴贞安”同城化,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积极培育城镇产业,增强城镇人口聚集能力、就业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四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立足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州情实际,围绕黔西南现阶段发展的战略需求,妥善处理好“五个关系”,全面深化我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使改革既体现中央、省委精神,又符合黔西南实际,突出黔西南重点和特色,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守住生态保护底线,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美丽金州

贵州自然环境优美,但生态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就难以修复。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生命线”,黔西南的生态环境总体上是好的,森林覆盖率达46%。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提速转型,我们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我们必须坚守生态保护底线,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州为抓手,坚持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金州。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积极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按照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抓紧修订完善《黔西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州实施规划》,争取将我州纳入国家100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二要树立生态文明引领的理念。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树立绿色招商的理念,提高招商引资的门槛,不增加落后产能,大力引进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产业项目,积极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要全面优化生态环境。以举办“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抓手,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2014年2月,我们将举办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在总结首届峰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次四次全会精神,丰富活动内容,创新体制机制,依托一年举办一届峰会这一平台和载体,把“万峰林峰会”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四要强化法规保障。依托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自治地方人大的立法作用、监督作用,将环境保护纳入立法计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发展底线与生态底线的有机统一

赵克志书记强调,实现发展底线与生态底线的有机统一,重点是以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引领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我们要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两者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一要认真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紧紧抓住全州8个县(市)全部纳入国家发改委准备出台的贵州省东南部片区生态补偿示范区规划的契机,扎实做好有关前期工作。坚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等。二要建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机制。在源头上,进一步理顺资源产权关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生产模式,并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优惠。在政策上,通过财政贴息、减免税收、金融信贷、优先安排项目、土地低价转让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在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安全处置环节,建立相应的押金、税收、收费、补贴等激励政策。在服务上,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的专业化服务机构,鼓励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为企业提供循环经济技术、管理等咨询服务。三要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健全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制度,强化对产业园区和重点排污企业等的环境执法监督,完善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研究制定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违法和追责对号入座,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责任编辑/岳 振 黄莎莎)

猜你喜欢
黔西南底线文明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漫说文明
真相与底线
文明过春节
底线①
诗书画苑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对不文明说“不”
黔西南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