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
【案例再现】
结合学校举办的“献爱心跳蚤市场”活动,笔者及时布置了一次作文练笔:《记一次“跳蚤市场”活动》。在学生动笔前,笔者着重介绍了写一次活动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写些什么,以及如何来一步步写好这篇作文——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列出一个简单提纲,打一打腹稿。
在全班交流中,张洁同学的表述最为清楚,提纲层次也最为分明。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笔者有意选张洁作为“竞赛”对象,准备进行一次“师生同题同材料作文赛”。学生们一听,个个热情高涨,张洁同学更是跃跃欲试。
为了突出可比性,笔者再次详细了解了张洁的写作思路,以及她想写的重点内容,然后在她的提纲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加工:(1) 为增加开篇的吸引力,笔者摒弃张洁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转而用“跳蚤市场”中热闹场面的描写作为开头,以倒叙方式展开;(2) 删枝留干,即删除张洁选材中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用大量笔墨把“我”看到的场面及“我”的活动经过写具体……
很快,笔者与同学们的作文草稿都完成了,我们开始了全体评议“决胜负”的环节。当笔者把自己与张洁同学的同题作文展示给全班学生时,同学们马上就发现了不同:有的学生说,陈老师的作文,一开头就写“‘走过的,路过的,不要错过!‘快来看,快来买!可爱的毛绒玩具!……”很吸引人眼球!可张洁的“今天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活动。”写得有些平淡。也有的学生说,陈老师的作文描述生动具体,张洁的语句都是干瘪瘪的,缺少像陈老师那样恰当的修饰词语……
整个评议活动热烈而卓有成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笔者作文中可资借鉴的优点找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后续的修改过程中,这些“优点”也或多或少被学生们巧妙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不少精彩之作。
【案例反思】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下水文”的实效呢 ?
一、 出示“下水文”要把握时机
很多老师认为,既然是“示范”,当然应在学生写作前就出示“下水文”给学生看,好让学生照着写。事实上,光有一个现成的思路或模板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情感的投入,性灵的张扬,以及表达技巧的运用等等。简单的一句照着写,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下水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桎梏”。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在我们使用“下水文”时也应当谨记。只有当学生想写好作文而不得时,我们出示“下水文”才能恰到好处地帮学生打开困顿的思绪,让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下水文”的示范作用才得以彰显。像笔者与学生的这次作文赛,学生们都渴望能写出好作文,以胜过老师,可现有水平阻碍了他们愿望的实现,这时“下水文”的出现,就如同一盏明灯,促进他们反思,给了他们学习与努力的方向。此时学生眼里看到的,是老师“下水文”中的优点以及这些优点的成因,而非“下水文”中呆板的模式。如此一来,“下水文”的示范作用,也就从“授之以鱼”走向了“授之以渔”。
二、 “下水文”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中,学生能接触的好作文可谓千千万万,可为什么那么多的好作文都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这除了出示的时机不对之外,还与它们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有关。远离学生生活的优秀作文是不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学生总觉得那是遥远的东西,没有什么可比性。而这次的“师生作文赛”是同题同材料,学生一旦觉得有了相似性及可比性,就会通过对比促进反思,进而找出自己的不足,确定努力方向。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师写“下水文”时,应以学生的视角写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让学生觉得可比、能比。否则,你只不过是向学生展示了一篇与学生无关的优秀作文罢了。
(作者单位: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