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扶贫由“漫灌”变“滴灌”

2014-08-28 01:34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4年5期
关键词:宝鸡贫困村贫困户

文/梁芝芳(本刊记者)

宝鸡扶贫由“漫灌”变“滴灌”

文/梁芝芳(本刊记者)

准确识别对象、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精准扶贫把一刀切的“大水漫灌”变成对贫困户量身订制的“滴灌”。

千阳扶贫“拳头”产品海升苹果色红味鲜,一上市就被慕名而来的客商抢购一空;陇县扶贫示范园的食用菌个大肉厚,远销西安、河南等地;麟游县依靠扶贫资金培育的20万亩优质核桃,让农民鼓起了腰包;陈仓区西部山区百余户贫困群众养猪发了家;太白县、渭滨区一个个移民小区拔地而起,贫困户搬出“山窝窝”,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楼房……这是宝鸡扶贫工作带来的财富效应。

《当代陕西》记者从宝鸡市扶贫办了解到,宝鸡创新扶贫机制,在大区域扶贫的同时,结合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项目建设,对扶贫政策进行细化分类,探索实施扶贫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模式,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发力,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身。

瞄准对象量身订制

去年宝鸡11.83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面下降了4.3个百分点。但按省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的扶贫标准,全市还有48.76万贫困人口和282个贫困村,且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山区,是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

以传统扶贫开发方式扶贫项目一刀切,粗放“漫灌”,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效率低,扶贫效果不明显。

“必须把钱和项目真正用在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势在必行。”宝鸡市扶贫办主任高锁扬说,“精准扶贫是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基本方向,也是提高扶贫针对性和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

为此,今年宝鸡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通过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重点核查在册贫困户的收入,搞清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根据规模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将识别不准和已经脱贫的划出去,把未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返贫户纳进来。同时,对在册的低收入村进行摸底核查,不留死角,把需要扶持的贫困村全部筛选出来。

就这样,宝鸡“瞄准”了扶贫对象,这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而实施精准扶贫最关键的,是开对“方子”,“靶向治疗”。

市上依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户、贫困村类型。

“把不准需求脉也可能导致‘脱靶’。”一名来自基层的扶贫干部向记者坦言,如果群众口渴想喝水,非要给他红烧肉吃,是起不到效果的。

“因户制宜、因户施策”,宝鸡市在认真梳理归纳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逐户分析帮扶需求、分类制定帮扶项目,以需求为导向“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扶贫措施。

宝鸡市西部山区县功镇先锋村原来的6个村民小组分散在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春节前,先锋村50户232名困难群众全部下了山,搬进了建在公路旁的移民安置小区,一出门就有班车,直接通到镇上。

政策支持上,西山采用两个政策配套。“移民搬迁工程”采用“1+1”的形式,每户补贴1万元之外,每人再补贴1000元;“危房改造工程”项目每户补贴1.24万元,两个项目政府平均为每户补贴2.76万元。“这样一来,农民花3万多就能住上6万元的新房。”先锋村会计林世军说,移民搬迁房有3种户型,贫困户可根据自家需求和经济状况自由选择。

对“无依赖力量、无可靠收入、无住房保障”的特困群众,则首先要托住“底”——市上采取“免费安置”政策,并通过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等,保障其基本生活。

今年2月,千阳县城关镇惠家沟村农民汪根琴搬出住了20年的2孔危窑,住进了“三无户”集中安置点的新房:两室一厅的格局,42平方米,吊炕、节柴灶、水电一应俱全,室内还有卫生间,内外粉刷一新,屋前屋后都种着花草。“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汪根琴抹了把眼泪,丈夫两年前去世,儿子遭遇车祸双腿残疾,一家人全靠低保维持生活。这次搬新家,她“没掏一分钱”,只带了两床棉被就住了进来。

差异化扶贫力助产业“造血”

千阳县农民朱文栓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舒坦”,这从他那张总是笑眯眯的脸上就能读出来。年初,朱文栓从距离千阳县城20多公里的庙岭村搬进了县城旁的新社区,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在附近的畜牧养殖园养奶牛,一月能挣近3000元。

“贫困户搬迁遵循的原则是向工业园区、设施农业、新品种苹果、奶牛养殖小区靠拢。”千阳县扶贫办主任王伟告诉记者,随着现代果业园、畜牧养殖园以及城镇周边的工业聚集园快速形成,在园区务工已成为进城入社区贫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精准扶贫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简单的发钱发物到户,‘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输血式扶贫。”高锁扬说,精准扶贫的一个创新之处就是因户制宜发展产业,研究致贫的思想、环境、资金等综合原因,走出一条精准的产业扶贫新路,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

草碧镇“三无户”集中安置点

宝鸡“精准扶贫”将目光聚焦于产业“造血”。市上规定,贫困村、贫困户核实认定后,以县为单位组织制定精准扶贫规划,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村,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对有发展基础的贫困村,整村推进加强基础建设,“一村一策”发展特色产业。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培训转移则培训转移。

条块分割、自上而下、一竿子插到底的扶贫方式,让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投向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而因户施策、差异化扶贫正是对“撒胡椒面”式传统扶贫短板的完善。宝鸡创新财政直补到户的方式,逐步探索形成了养殖业托养、实物折资补助、种植业托管、贫困户补助金入社(或企业、大户)参股等四种模式。

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财政到户直补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带动贫困户积极发展增收产业。

“奶牛托养后,不用自己操心,还能拿分红、挣工资,稳赚不赔。”陇县城关镇高堎村农民李碎焕“养了一辈子牛”,收入从来没上过万,去年县上用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帮他买了一头牛,托养在村上奶牛厂,还请他到厂里工作,工资加上年底分红,李碎焕挣了3万多元。

千阳县针对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缺乏种植和管护技术以及资金短缺的现状,对缺乏管护技术、投入资金不足的贫困户实行桑园代管。眉县注重推广“优选品种”等六项提质增效核心技术,采取良种、良方、农资和信息“四扶持”,免费为低收入户引进示范推广猕猴桃新优品种,无偿上门提供技术和农资配送服务,使猕猴桃商品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新品种比常规品种每公斤售价高出2元,采用新技术每亩产量增加500公斤,每亩增加收入2000元。去年,项目区低收入农户人均猕猴桃产业收入达4043元。

让“守株待兔”变为“跳起来摘桃子”

市扶贫办主任高锁扬长期和贫困农民兄弟打交道。他说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都脱贫了,剩下有些是因病因灾因智障返贫,另一些则属于“屡贫不思改、屡扶不自助”者,甚至有个别贫困户“守株待兔”,蹲在树下专捡熟且甜的软柿子吃。

如何改变他们“蹲下身捡柿子”的习性,高锁扬说,最好的方法是“跳起来摘桃子”。他认为,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切实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最大化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

陇县先后出台了土地、房屋、林权抵押贷款办法,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决定,鼓励各类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温水镇枣林村2组村民赵春梅搬迁新社区后,将家里的5亩地流转到产业园区,每年收租赁费4000元,又在剩余的5亩地种上了苜蓿,销售到养殖小区,她还成了隆达奶山羊养殖小区的工人,月收入1500元,实现了1份土地3份收入。

宝鸡市精准扶贫的力度和气度,正通过一组组数据见证:在600个行政村投放小额扶贫到户贴息贷款1000多万元,扶持近两万名贫困人口购买畜禽、种植蔬菜及经济作物等;在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化扶贫项目,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近8000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在77个贫困村开展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扶持万余名贫困人口养殖奶畜、生猪,种植蔬菜及经济作物等;在83个重点村投入扶持发展产业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帮助3万名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养殖业等项目……

“真金白银”的投入,使昔日的“穷窝窝”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也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贴息贷款、财政补助项目催生了贫困乡村、特别是贫困户特色增收产业。”市扶贫办的干部告诉记者,低收入农户生产发展补助和产业化扶贫项目不仅弥补了贫困户简单再生产支出,又填补了贫困户扩大再生产资金缺口,也彰显了合作社组织产业的带动力,加快了贫困乡镇、贫困村畜粮型产业结构向粮经畜产业结构转化进程。

齐峰富硒猕猴桃和金桥果业等专业合作社,带动眉县发展猕猴桃近30万亩,贫困村农民80%的收入来源于猕猴桃产业。麟游县九成宫镇紫石崖村投资370万元,建成双万头生态养猪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紫石崖、新庄塬两村12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精准扶贫不仅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奔富路,还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陇县曹家湾镇跃先村90户村民过去散居在六个山头上,每天要到10多里外的深沟去挑水。如今,跃先村的群众走出大山,搬迁到三里营中心社区,这里一排排灰瓦白墙二层民居整齐排列,中心幼儿园、公共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卫生室近在咫尺,社区里平坦的水泥道路、绿油油的景观树木,让大伙“感觉和城里人没啥两样”。当地农民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到附近产业园当上了“上班族”,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这个月,千阳县庙岭扶贫移民小区内喜事连连——连着娶了4个新媳妇,还有两家的媳妇怀上了娃娃。庙岭村老支书孟润民乐呵呵地忙前忙后帮主人张罗:“村里十几年没办过红事了,这热热闹闹地才像过日子的样嘛!”

猜你喜欢
宝鸡贫困村贫困户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宝鸡非公企业多种形式学习十九大精神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