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祥
摘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位课程,本文探讨如何利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堂讲解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1 概述
普通全日制公办地方院校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定位是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现代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专业,在计算机系开设,在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绍兴文理学院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学生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思想、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企业信息化实施方面的技能,能在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该校本专业偏重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而开设的,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多教学改革项目的主要研究课题,有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张然、周妍[1]使用体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周宝健[2]通过引入实训项目,使得学生对学习目的有个清晰的认识。王鸣涛[3]指出实践教学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李红[4]提出了“双主体多维度”的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取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本校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在目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MOOC以及反转教学模式的横空出世的背景下,成立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小组,对本课程进行梳理,重新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和方法。以下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介绍在课改方面所作的工作。
2 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于培养能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的,本专业侧重于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先修课程包括C语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等课程,在周宝健[2]的培养方案中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作为一门最终的应用课程没有后续课程,而在我们的方案中,该门课还有一门后续课程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也是我们强调专业特色而安排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强调学生在电子商务系统方面的特定分析和设计能力。另外在先修课程中,有一门管理信息系统,在原来的培养方案中,这部分内容是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讲授的,现在将这门课单独地分离出来作为先修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则专注于学生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故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确定以两条主线学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一是结构化方法,一是面向对象方法。本门课程学分为3个理论学分,合计48个学时,另外还有一个课程设计环节,篇幅关系,本文不包括课程设计环节的安排。介于这样的课程背景,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信息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概论、系统规划、结构化系统分析、结构化系统设计、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和系统实施等几个部分。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故而
把软件结构化需求分析及面向对象需求分析作为重点章节。
3 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是手段,而学才是主要的目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学习。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大学课程不再是高中时候,老师反复地在课堂上讲解习题。大学老师的职责应该是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了解课堂之外的课程更广阔的外延。将课堂变成讨论班的形式是理想的形式,不过有着许多的限制。本课程中部分章节,比如信息系统这个章节,其主要内容是一些概念的介绍及知识面的扩大,这部分内容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为了达到良好的讨论效果开发了课程网站,在网站上放置了大量的学习材料、项目方案及项目软件包,供学生讨论发言时准备材料使用。其中精选了十多个项目案例。包括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系统、汽车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动态收费管理系统、汽车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系统、连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学生动态收费管理系统等。项目使用结构化技术或者面向对象技术,包括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软件结构图、用例图、领域类图、序列图、活动图等各种系统分析和设计元素。
以下本文只对部分教学环节描述教学方法。
3.1 项目小组划分
学期开始的时候,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名成员,该小组成员结构会一直保留到后续的课程设计阶段。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项目管理工作,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考虑到学生编程能力的差异,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相对编程能力强的同学,主要负责软件的设计及编码工作;一名学生负责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一名同学负责系统的需求分析,一位同学负责用户及其他文档。
3.2 项目选定及可行性研究
学期开始,初步讲述本门课程的目标:掌握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思想来架构经济管理类信息系统的技术,形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要求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开发完成一个信息系统,包括可执行的代码及相关的开发文档。使学生明白:开发软件不仅仅是编码,更重要的工作其实是文档。每个小组需要选定一个课题,作为其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媒介。
预先让学生在教学网站上浏览各个项目方案,小组课下讨论选定课题,并通过头脑风暴演绎业务流程。课堂上每个小组汇报自己选定的课题及要解决的问题,汇报完成后,挑选个别项目,让其他小组对其发表意见。教师引导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等方面来讨论。最后教师给出评语,为每个小组确定项目课题。
给出一些可行性报告模板,作为作业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项目完成可行性报告。本阶段占4个学时。
3.3 项目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系统开发最重要的环节,需求分析报告是软件开发文档中极其重要的文档,该环节也是本门课的重点,结构化方法中要求对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熟练掌握和运用,占八个学时,面向对象方法则是要求对用例图和活动图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也占八个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分别花二个课时初步讲解数据流图及用例图和活动图的作用。试图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就让学生具备这样的分析能力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间还是用于课堂讨论。课程网站提供的大量的项目案例中有详细的分析方案。每个小组需要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参考案例项目完成需求分析报告,在完成需求分析报告的同时建立数据库。分别花六个学时的时间用于学生报告其需求分析报告,报告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汇报完成以后教师对其进行点评。由于课时关系,不可能每个小组的项目都会在课堂上得到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或者和小组成员见面的方式对需求分析报告给出点评。每个小组需求报告完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系统分析能力提升的过程。目前在学生的需求分析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系统功能模块仅仅是对单个数据表的增删改查,缺少业务流程的概念,如何引入业务流程是课程的难点。这个环节是课程最重要的部分总共占十六个学时。
篇幅关系,其他环节不再详述。
4 教学效果
在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之后,尽管学生开始上台演讲时还有些不适应,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小组之间也有一个竞争,基于荣誉感小组成员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相比教改前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然,周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121-123.
[2]周宝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改革,2012(6):23-24.
[3]王鸣涛.高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2(20):200.
[4]李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548-55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