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以丝线缠裹马尾进行缝制,是水族地区现存的一种原始艺术,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以丝线裹马尾刺绣的好处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还有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2006年,水族马尾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水族马尾绣具体可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线,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第三步 ,“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第五步,订“金线”,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第六步,装订,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水族马尾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各种吉祥纹样,映射着水族人的审美心理。马尾绣的传统纹样以动植物和自然力量为主,如:凤鸟、蝴蝶、蝙蝠、螺蛳、马、花草、雷电、日月等,它们或者与水族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或者蕴含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记录并传递着人们求吉祈福的心愿。
随着信息源的增加,水族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来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同时,一些刺绣者积极尝试,把生活中见到的场景、对事物的美好想象、甚至是电视中的景物引入到自己的绣品中。有些作品直接将所学的水书吉祥文字作为主纹;有的把生活中的水族男、女青年当作表现对象;有的描绘了记忆中的特殊场景。马尾绣服饰中也不乏创新的纹样,绣饰中开始出现独特的人物、头像,其造型生动、简练、富有创意。和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作品一样,马尾绣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但同时它的每件作品又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每位创作个体的艺术积累和所见所感,因此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呈现出各自的风貌。
马尾绣不仅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更是水族的文化血脉,在一代代的作品中传递着祖辈的历史和情感。并且,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马尾绣背带、马尾绣尖头鞋、马尾绣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
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者舅妈)探视外孙(甥)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婚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母子才能享受此“待遇”。此后,该女子不论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而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会一直背着孩子们,直到他们都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背带,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这一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从一而终,婚姻稳固,幸福美满;三是寄托着母亲对自己女儿及她的孩子们的良好愿望,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母亲希望女儿多子多福。
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