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取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作为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省份,安徽贫困人口量多面广,到2013年底还有约600万农村贫困人口,省内15个市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人口。大别山片区县贫困发生率为19.8%,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19.1%,全省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还有11个县,其中超过30%的有4个县。
根据安徽省日前下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将改进扶贫工作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在改进扶贫资金管理方面,安徽明确要求,完善资金分配制度,合理设置资金分配因素,把资金分配与贫困人口减少和生活水平提高挂钩,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创新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方法。改革资金使用和投向,坚持项目资金到村到户,真正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安徽还要求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信贷投放规模,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用于当地。
甘肃打响交通扶贫攻坚战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甘肃的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全国提前2年完成任务,为此需要投资354亿元建成5万公里农村公路。
354亿元从何而来?为破解这一难题,甘肃转变单一依靠国家补助的思路,建立起申请国家补助、争取银行贷款等相结合的多元筹资机制,创新农村公路建设融资方式,利用财政资金撬动中长期贷款。2013年,甘肃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扶贫开发贷款协议,共同开展多渠道、低成本融资活动,国家开发银行未来5年向甘肃投放的800亿元扶贫开发贷款中,有300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在具体路径上,甘肃把抓好三级交通扶贫试点作为突破口。除武山等7个省级试点县外,交通运输部把静宁和临洮两县作为试点,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把1市8县确定为试点。甘肃对这18个试点地区量身制定实施方案,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期通过试点积累经验。2013年是甘肃交通扶贫攻坚第一年,当年建成8000公里农村公路,远超省政府年初确定的3000公里建设任务。
山西忻州市部署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
2014年4月30日,山西忻州市以视频会的形式召开全市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动员会。市委副书记张晓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士桦主持会议,市直有关单位、市委各驻县(市、区)农村工作队、各县(市、区)委下乡办和联席办有关负责人分别在忻州主会场和各县(市、区)分会场参加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对建档立卡工作的安排,将此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的任务落实下去并迅速启动。会上,市扶贫办主任梁晓东就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说明,并做了具体安排。省扶贫办计财处宋坤政处长、社会站有关领导分别作了业务辅导。
张晓峰强调,要深刻认识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深入扎实推进,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培训工作到位、宣传到位、精力投入到位、工作程序到位、经费保障到位、考核检查到位。扶贫工作队要充分发挥作用,在识别贫困对象上当好“主力助手”,在制定落实帮扶规划上当好“责任人”,在落实帮扶措施上当好“实干家”。希望大家精心组织实施,狠抓任务落实,务求真实准确,以过硬的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作出新贡献。(乔凡玲)
新疆下拨41.6亿元提高城乡低保补助
为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把2014年的41.6亿元城乡低保补助预算资金下拨至各地。
今年以来,自治区民政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实施城乡低保提升工程,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价格补贴,有效保障和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是自治区第5个民生建设年,自治区将城乡低保提升工程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决定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和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其中城市低保23.2亿元、农村低保18.4亿元。
此外,自治区民政厅还将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灾、因病、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群众进行临时救助,同时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救助申请家庭户籍、车辆、保障、证券等信息共享办法》,建立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标准体系和机制,研究制定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办法,彻底清理“关系保”和“人情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