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聚力脱贫梦

2014-08-27 08:52彭斌
中国扶贫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化新化县贫困村

彭斌

中国梦,对于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就是脱贫梦,致富梦。

修公路、架电线、建水塔……一件件民生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

办学校、扶产业,解民困……一项项民生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扶贫攻坚的历史征程中,地处湘中腹地的新化正乘着片区扶贫攻坚的东风,踩着时代奋进的鼓点,迎着75万贫困人民的殷切目光,努力践行着美丽新化的中国梦。

合力攻坚 奠定梦的基石

新化是武陵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37个扶贫攻坚试点县中的一个。虽然背负着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头衔走过了20个春秋,但由于贫困面广,扶贫投入有限,至今仍未摆脱贫困人口多、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困境。

奉家镇月光村地处新化最边远地区,海拔1500多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是国定贫困村。因为贫困,全村40岁以上的光棍多达40人,60岁以上的有十几人,山歌里都唱“月光村没有老婆的男人多……”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定要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面对困境,新化县委县政府、扶贫战线和全县民众发出铮铮誓言。

新化的贫困状况不但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2013年,省、市、县三级共派出94支建设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全县132个副科级以上机构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定点帮扶。娄底市委、市政府常年派驻市直部门驻点新化,选择最边远、任务最艰巨的村驻村帮扶,每位县级以上干部挂点联系一个贫困村。

2011年,时任新化县长胡忠威主动挂点月光村扶贫攻坚。经过一个多月的全面调研了解,涉及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和社会事业等共20余个项目的“月光村建设扶贫规划”出炉。

时隔一年,全长31.8公里、投资1100余万元的“川月公路”已蜿蜒在月光村的崇山峻岭之间,潺潺的自来水声在每个村民心田响动,通信基站架起了村子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农电网改造照亮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大道。

“今天我们带着特殊感情,来到这个特殊的地方,来解决特殊的困难。”2013年5月15日,是一个让琅塘镇琅塘街社区居民难忘的日子,新化县委书记胡忠威、县长邓光吕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来到这里召开民生解困现场会,决定两年内整合资金600万元帮助社区解决基本住房、基本生活、基本医疗问题。

在广阔的梅山大地上,105个国家级贫困村、省定贫困村成为全县扶贫攻坚主战场,倾斜民生项目、整合扶贫资金,扶贫攻坚的脚步铿锵而坚定。据县扶贫办主任方东升介绍,仅2011至2013年,全县各行业各部门投入到10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资金就达19342万元,有17个贫困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贫困村面貌日新月异。

产业开发 供给梦的血液

紫鹊界香浓黑米粥、白溪豆腐、香豆片、水酒、糯米粑……各类小吃散发出诱人香气,商家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在新化县第二届农博会上,来自各乡镇的农产品争奇斗艳,农博会展销期间,共有9个农业项目签约,同时发布了9个农业招商项目,签约和项目引进资金分别达17.8亿元和24亿多元,有110家各地名优新特农产品企业参展,现场交易累计达5800多万元,新化农业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初春时节,世代居住在吉庆镇厚皮岭的伍周云老人在李子树下修枝头。他高兴地说:“明年政府不用扶我了!我还准备带着我弟弟再种十几亩李子和玉竹。”去年夏天,他家栽的200多株李子树大丰收,在扶贫互助社贷款种的玉竹今年也开始有收成,全年收入达到38700元。

湖南广益农业开发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保民打小受冻挨饿,早早地体验了农业难、农村穷、农民苦的滋味。他在西河雪峰水泥厂工作期间,看到当地农民多以传统养猪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效益又不好,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闯出一条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新路子?再三思量,罗保明痛下决心,毅然辞去公职,跳回“农门”当起了“猪倌”。历经十七载寒暑艰辛创业,而今,他的广益集团已经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22个乡镇167个村的5100多户贫困农户共同致富,年出栏湘中梅山商品土猪达40万头,专业农户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解决了当地贫困村农民就业600多人。

广益农业只是新化县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县先后扶持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53家,为全县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创新机制 迸发梦的活力

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660亩,水田仅1200亩,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土地贫瘠,属典型的石灰岩丘陵山区。“沙子坪好大丘,十年九不收”是往日水竹村的真实写照,想进村没有路,修好的毛路也是坑坑洼洼,连当地的的士司机都不知道该如何到村。

该村青年谢玉辉在东莞办的手提袋厂很红火,2006年被选举为村主任后,他返乡创业,在村里办起了鑫星手提袋厂。全村在厂里上班的村民有600多人,几乎集聚了村里所有的青壮妇女,加上外来的劳动力共有1200多人,每月人平收入1500元左右。手袋厂每年给全村创收达1100万元,相当于人均增收4000元。全村每年仅劳务经济收入一项就有8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780元增加到2012年的7500元。

工业兴村给水竹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搞基础建设,修通了8公里的村组公路,兴建了万人饮水工程,还建起了娄底六大沼气发电站之一——水竹沼气发电站,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小学和村部办公楼,并在全市农村率先搞了50个清洁示范户。往日的省定贫困村成为远近有名的工业经济型新村和湖南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endprint

一个能人带活了一村发展,新的思路拓展了扶贫开发的视野。

近年来,新化县在产业连片开发上尝到了甜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完成222个村的整村推进,其中以点带面规划发展产业的村就有106个,共带动375个贫困村发展产业。

桑梓镇石窖村在制定整村推进产业规划时,把邻近的曾家村、火星村纳入发展香葱种植规划,目前,这几个村的香葱产业几乎占据了新化、冷水江的全部市场,让三个贫困村走上了致富之路。上梅镇光义、接龙、大水坪等贫困村以合作社的形式连片开发杨梅、葡萄等小水果2150亩、有机茶1560亩,如今有机茶、水蜜桃已出产,收入可观。

奉家镇下团村靠生姜种植带领乡亲致富的奉球林深有感慨:“以前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农产品没有销路,现在合作社的社员一起做,规模大了,利润高了,靠农业生产致富也有奔头了。”

社会援手 共添梦的色彩

三年前,中国光大集团审计部总经理任成雄到新化开展年度扶贫资金审计,当他来到槎溪镇光大希望小学时,发现崭新宽敞的学校里只有156名学生,却购置了300套课桌,这个细节在他脑海里打下一个问号。今年,他又一次走进槎溪镇光大希望小学教室,却发现教室的课桌参差不齐,除了光大集团统一配备的新课桌外,还有很多旧课桌。

面对任成雄的疑问,校长罗卡青解释说,三年前的槎溪镇朝阳小学只有学生100多人,老师8人,周边的学生大多到县城就读,老师也留不住。光大集团扶持学校新建后的两年时间里,学生增加到380多人,老师增加到15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成为全镇教育的一面旗帜。

光大集团定点扶贫新化12年来,共投入资金3991.52万元,带动社会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招商引资折合人民币3364.5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130余个。新建光大希望学校6所,改扩建乡镇中小学校44所,新建中小学教学楼35栋;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所,新建医疗综合楼、住院综合楼5栋,村卫生所5个;发展稻田养鱼基地2000亩,大棚蔬菜基地1200亩,李子种植基地9020亩和金银花、玉竹等中药材种植基地1600亩。

2013年11月9日,由黄花国际机场党委书记陈惠怡、原资江氮肥厂党委书记龚松山等人发起的半山助学社正式启动,成立之初就筹集助学款57万余元。半山中学校长贺智贤在启动仪式上热泪盈眶地说:“今天是半山中学圆梦的日子,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让贫困的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党的阳光雨露。”

在长沙市开福区工商联的资助下,新化县吉庆镇晨光村投入35万余元,修建6座水塔、铺设管道11600余米的人畜饮水工程全面竣工。77岁的彭忠保老人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说:“能喝上甘甜的自来水,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啊,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

新化县建材协会成立8年来,先后组织爱心捐助活动280余次,协会会长、娄底市人大代表袁湘南说:“作为一个行业商会,关注贫困百姓,关注民生是我们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引导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支持扶贫,参与扶贫。”

社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筑巢行动”、“免费午餐”、“前行中国”、“快乐行助学社”等爱心慈善项目相继落户新化的贫困山乡。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县获得社会、个人扶贫捐资达1000余万元。

新化扶贫,改变的不仅是贫困乡村的面貌,贫困群众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勤劳致富的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创业的意识深入人心。

如椽巨笔描绘绚烂画卷,时代风雷激荡雄浑乐章。如今,在广袤的梅山大地,党的富民政策正催生出一座座产业基地,托起一幢幢崭新楼房,撑起一片片致富蓝天,放飞一个个美好梦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化新化县贫困村
家乡的大石栎树
新化: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新化山歌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新化县 中小河流治理喜见成效
简法治疗羊烂嘴
戈新化:让农村变成吸引人才的“凤凰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