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众说纷纭。抛开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这个大背景不谈,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传统社会的女性角色定位导致女性相对于男性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家庭上,承担了大量的家庭职责,如培育子女、家务劳动等。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性别歧视,如应聘机会不平等、工作待遇不平等、录用标准不平等,这一切的不平等也给女大学生的职业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关于职业观的定义,学术界可谓见仁见智,有的把它界定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1],有的把它界定为对职业价值与意义的看法[2 ],各种观点不一而足。其中,日本学者宫地诚哉、仓内史郎的定义在其国内引用较广: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它因“职业三因素”(维持生活、发展个性、承担社会义务)中哪一个占多大比重而异[3]。尽管观点不一,但一般认为职业观是人们对于职业范畴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它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职业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本文从职业观的视角出发,试图通过对比高职男生和女生的职业观的差异,探讨高职女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促进高职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有益的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321个样本的数据分析,从基层锻炼、择业影响、就业求助等三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并分析了职业观的相关影响因素。在1321个样本中,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1.7%和48.1%,一、二、三年级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39.1%、38.2%和22.5%。深圳市内、市外省内、广东省省外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59.3%、17.8%、22.4%。通过对样本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详见表1)。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调查分析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当代大学生找工作好高骛远,就业预期过高,与市场和社会需求不符,或薪酬待遇要求过高,或地域选择过于狭隘,只想到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大城市工作而不愿去西部或基层地区。表2的调查数据说明,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比较理性务实,绝大多数人在对待去西部或基层工作的问题上是持开放态度的,如果没有更合适的机会,他们愿意去西部或基层接受锻炼,只有少数人不接受到西部或基层地区锻炼。调查显示,40.3%的男大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基层工作,这一比例在女大学生中只有32.3%。相比男生,女生更不愿意去西部或基层地区接受锻炼,这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当问及找工作时受哪方面的影响最大时,40.8%的高职生认为是个人选择定位,30.4%的高职生认为是父母亲友,16.5%则选择同学朋友及周围环境,此外有5.2%、3.8%、3.2%的人分别选择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和学校影响。由此可见,在择业方面,高职大学生具有相当的自主性,择业主要依据个人定位,但家庭和同辈群体对其择业也有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男生,女生的择业自主性更弱,女生择业时更容易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见表3)。44%的男生择业主要依据个人选择定位,女生只有37.5%;27.3%的男生受父母亲友的影响最大,女生则达到33.8%。
调查还发现,高职生就业援助主要来源于家庭、亲友、老师和同学等个人社会关系,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等专业机构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中的作用有待增强。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在就业遇到困难时,14.8%、5.8%的人分别首先求助于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和网络,14.8%的人首先求助于老师和同学,16%的人首先求助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而51.3%的人会首先求助于父母和亲友,其中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为58.2%,可见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依赖于父母或亲友。这是女生就业过程中缺乏信心和就业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在从事基层锻炼、择业影响、就业求助等方面表现出更加消极的一面,他们更愿意得到家人和亲友的帮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较低。这种消极心理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就业难。下面结合本次的研究结果,提出一些解决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1课程设计更加多元化,就业指导不留死角
针对大学生就业无目标、选择迷茫等现象,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更加多元化。大一入学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地传授职业观等伦理知识,帮助女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做到职业规划有基础。引导女大学生把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兴趣与职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把专业人士请进课堂,对各专业在企业的培养目标、工作性质、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增强高职女生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对职业的认知。把女企业家请进课堂,介绍自己成功的经历,增强女生的自信心,激发她们的潜力。把职业规划师请进课堂,给女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她们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上,大二女学生选择拓展专业时,也能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同时大学二年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多以小班上课、分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职场案例分析、模拟招聘、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多样化形式,丰富课堂的内容。鼓励女生多参与,提升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她们顺利择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鼓励她们多参与企业实习、企业参观、校友座谈会等活动,提高高职女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她们对专业的热情。对大学三年级毕业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针对女生设置就业指导工作坊,解决女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顺利就业。同时多给女生创造就业机会,多引进适合女生的行业企业参加招聘会,从根源上解决女生就业难问题。
2以校园活动为平台,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多鼓励女生“走出去”,把学习园地从课堂拓展到校园、社会,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比如,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文艺演出、素质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勤工俭学、技能竞赛、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认识。通过参观企业、顶岗实习、社会兼职等,帮助女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提升工作技能、领悟企业文化。同时,女生也要多把握机会,多参与、多实践,在活动中长本事,在实践中出经验。通过各个渠道,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