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2014-08-27 05:58
医学与社会 2014年1期
关键词:共情心理健康病人

姚 洁 雷 颖

陕西中医学院护理系,咸阳,712046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日益增高,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情(Empathy)是一种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体察他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品质,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准则,获得信任的最佳途径[1-2]。共情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能力[3]。邱玉芳概括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站在病人的位置,感知和评价病人的情感和状况,以满足病人躯体需要和减轻病人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4]。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共情能力,这既关系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与今后对病人的疾病护理和社会心理康复密切相关。本文研究对象为高职大二护理专业学生,即将结束学校学习进入临床实习岗位,了解其共情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今后预防和改善心理问题,提高共情能力,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陕西省某高职院校大二护理专业学生4个自然班,2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测试由研究者本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前介绍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强调测试以不记名、自愿的方式进行,以鼓励学生反应自身真实情况,结束后当场收回问卷。本次测试发放问卷272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94.9%。

1.2 研究工具

1.2.1 人际反应指针(IRI-C)问卷。由吴静吉、詹志禹依据Davis(1980)所编的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修订而成,共22道题,分为4个维度:同情关怀、身心忧急、幻想力和观点取替。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介于0.53-0.78之间,重测信度介于0.56-0.82之间。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由“不恰当”到“很恰当”,分别记予0-4分[1]。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条目,9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法[5]。冯正直等研究表明该量表各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α系数在0.78-0.90之间;九个因子之间存在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39-0.79之间[6]。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检验和Pe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现状

共情能力总体得分为2.44±0.58,高于量表条目均分2,提示护生共情能力较好,略高于中等水平。见表1。

表1 258名高职护生共情评分

2.2 心理健康状况

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大学生样本比较显示,研究对象的强迫、人际敏感、敌意、恐怖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样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见表2。

表2 SCL-90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2.3 共情能力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

同情关怀与SCL-90各因子除敌意外均无显著相关;身心忧急与SCL-90各因子除敌意、妄想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幻想力与SCL-90各因子除躯体化、敌意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但相关系数r普遍较小,实际意义不大;观点取替与SCL-90各因子均无显著相关。见表3。

3 讨论

3.1 共情能力与心理健康现状

本研究所做调查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总体得分2.44±0.58,结果与近两年来国内多项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11]。本研究对象处于高年级,经过护理专业课程、人文课程学习,且近年来学校实行教学改革,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除在理论授课中穿插临床见习外,还在学期末增加2—3周的集中见习,这样的经历使学生有更多与病人沟通和自我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感知和体验病人的情感状态,在将来不断面对病人痛苦和死亡情景的工作中,避免个人指向的幻想和悲伤,从而有助于维持个人心理健康[12]。四个维度中“身心忧急”维度得分最低(2.15±0.55),表明对他人状况引起的反应偏低,与张欣、王钰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研究对象在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时,可能会出现不能较准确、敏感地感知病人心理变化的情况,也就不能及时进行护理干预[11,13]。因此,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病案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敏感性。

调查显示,研究对象SCL- 90强迫、人际敏感、敌意、恐怖因子得分高于大学生样本,与他人对高职护生所做的研究结果相似[14-15]。原因有: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制短,课程多,学习压力较大;②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存在学生分配的实习医院与自身意愿不统一的情况,此事件对于学生有限的社会经历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③近年来护理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人数增加,使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不太乐观,导致学生产生多种消极情绪。在今后应开展多样化的人文课程及提高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伍青等研究表明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缺乏获取实习医院信息来源的积极性,应在学生填写实习志愿时多做解释和培训工作,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客观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16]。

表3 共情能力与心理状况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

3.2 共情能力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

国内文献报道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有影响的因素除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一般因素外,尚有人格、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等其他因素,对于心理健康状况与共情能力的关系尚未见报道[10,17-18]。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SCL-90得分与共情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即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共情能力也相应越强。护理人员担负着维护病人身心健康的重任,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19]。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或突发的病人状况等不良刺激时,必须能迅速、有效地调整自身心态,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是任由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滋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增强体会他人 需要的共情能力,建立和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表3可看出,得分最低的“身心忧急”维度与SCL-90中多项因子均成显著正相关,表明通过提高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可提高面对他人不幸时的反应能力。

总之,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病人的注意力不仅局限于一般的医疗技术水平,还要求得到高度关切的照顾。将共情应用于护患沟通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患者的感受,满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感受到护士的理解关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共情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有意识地加强认知结构及行为表现得到提高[20]。在今后的学校工作中,应重视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提高共情能力的目的,使护理专业学生在即将到来的实习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魏源.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共情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35-137.

[2]王凤兰.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7-18.

[3]张玉芳,李继平.共情-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析[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0):435-438.

[4]邱玉芳,杨辉,宋丽萍.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7)1890-1891.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6-115.

[6]冯正直,张大均.中国版SCL-90的效度研究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4):481-483.

[7]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6.

[8]罗丽波,王培红,邓六六,等.实习护生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17):69-70.

[9]韦凤美,韦凤琴,梁耀军,等.110名女护生的性别角色与共情能力分析.护理学报,2012,19(7):63-65.

[10]王钰,刘革新,吴建军.护理本科生共情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3):72-74.

[11]张欣,肖莉莉,慰春辉,等.护理专业本科生共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0):442-444.

[12]郑凡凡,王志稳,李淑元.不同年级本科护生共情与利他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0(2):95-97.

[13]王钰.护理本科生的共情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0.

[14]王永红,韩爱敏,王荣,等.高职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2:150-151.

[15]李少玲,刘庭明,李新民,等.高职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9(3):187-188.

[16]伍青,曾兢.护理专业学生选择实习医院动机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524-3526.

[17]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大学生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50-1055.

[18]王燕,李燕.本科护生情绪智力与共情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14-15.

[19]黄钧裕,岑慧红.护士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6):195-196.

[20]Hoffman,M L.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eial Behavior[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2.

猜你喜欢
共情心理健康病人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谁是病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