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及其比重变化趋势研究

2014-08-27 08:31:44程怀志刘艳瑞
医学与社会 2014年6期
关键词:个人卫生总费用比重

郭 斌 程怀志 刘艳瑞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大庆,163319

个人卫生支出是指居民在利用各种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自己负担和支付的费用,不包括各种医疗保险的缴费和报销。卫生费用构成中,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的比重越高,居民承受的经济负担就越重,而且个人筹资比例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影响居民健康。2001年,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为60%,比重上升到顶点,人们普遍反映“看病贵、看病难”[1-2]。本文通过了解2000-2011年期间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和卫生总费用绝对值及其比重现状与变化趋势,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为更好的控制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写的《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为研究基础。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统计描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2 结果

2.1 个人卫生支出变化趋势

表1 2000-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及其构成

2000-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且涨幅惊人。2000年卫生总费用为4586.63亿元,2011年已经达到了24268.78亿元,2011年相当于2000年的5倍之多(见表1)。从增长速度来看,2000-2007年卫生总费用增幅稳定,2007-2011年增幅较大。从费用构成来看,无论是个人卫生支出还是其他卫生支出,均呈上升趋势,且政府卫生支出与社会卫生支出增长速度较快,而个人卫生支出增幅缓慢略有控制。从费用大小来看,2000-2010年,政府卫生支出绝对值一直小于其他两种支出,且差额较大。只有到了2011年,政府卫生支出与其他两种支出的差距有所缩小。

2.2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从卫生总费用构成来看,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增幅较大,由2000年15.5%增长到了2011年30.4%,但是其在2006年之前均增长缓慢,每年仅以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加,即使在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时期,政府投入幅度增加,也仅占17%(见表1)。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增幅较缓,由2000年25.6%增长到了2011年34.7%。然而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仅2001年略有增加为60%,2002-2006年缓慢减少,2007-2011年有了大幅度下降,整体来看,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2000年59%下降到了2011年34.9%,说明人们就医时所需支付的医疗费用比例有了明显的下降。

2.3 个人卫生支出现状

2010年,贵州、甘肃、新疆、云南等地区,政府卫生投入比例较高,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超过37.5%,最高能达到46.6%。政府卫生投入比例最低的是浙江和天津,分别仅占卫生总费用23.2%和23.3%。黑龙江、吉林、河北 3个地区的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较高,均超过40%,其中,吉林位居榜首,高达45.7%,如此高的比例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重的经济负担。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最低的是北京 24.9%,其次是新疆 26.7%。可见,无论经济水平是否一致,各省市的三种卫生支出比重均不相同,见表 2。

表2 2010年我国部分省市卫生总费用构成

2.4 我国城乡之间卫生费用变化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城乡卫生费用,还是人均卫生费用,均呈上升趋势。城市卫生费用2000年为2624.24亿元,2011年增长到18542.37亿元,增长了9倍左右;农村卫生费用2000年为1962.39亿元,2011年增长到5726.41亿元,增长了3倍左右。城市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城乡卫生费用分配存在不合理情况。从人均卫生费用来看,城市2011年是2000年的3倍左右,农村2011年是2000年的4倍左右,相比之下,农村涨幅较大,但是城市费用基数较大。农村人均卫生费用远远低于城市,如农村2011年人均卫生费用为871.6元,相当于城市2001年人均卫生费用。具体情况见表 3。

表3 2000-2011年中国城乡卫生费用及其人均卫生费用

2.5 因经济原因所致的无效卫生服务需求

2008年与2003年相比,因经济原因导致患者放弃治疗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但是农村比例还是略高于城市。2008年因经济原因应就诊未就诊比例为24.4%,其中城市23.3%,农村24.9%;2003年比例为38.2%,其中城市36.4%,农村38.6%。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下降幅度较大,比例均超出12%。2008年因经济困难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70.3%,与2003年70%相比,基本无变化,但是2008年比2003年的应住院未住院比例有明显下降。在出院者中因经济原因自己要求出院的比例中,城市比例略有下降,而农村比例有明显下降。

表4 2003年和2008年城乡居民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情况(%)

2.6 医疗费用支出方式与个人卫生支出

2008年我国常见慢性病患者住院率最高的是公费医疗,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二者住院率明显要高于其他两种医疗保险(见表 5)。一般来说,公费医疗的个人卫生支出最小,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类型不同,患者的个人卫生支出也有所不同。对于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次均报销,无论是报销的费用还是报销的比例,城市均高于农村,而且随着城市规模越大,报销费用比例越高,见表 6。

表5 2008年不同社会医疗保险的慢性病患者住院率(‰)

表6 2008年城乡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及支付方式

3 讨论

3.1 加强控制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2003年我国政府投入仅占17%,个人卫生支出却高达55.9%。由于我国政府投入不足、水平过低,医院在经营和运行方面主要靠向患者收费以维持收支平衡,机制上以市场为导向。即使是在美国那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医疗卫生服务高度市场化的国家,2003年政府卫生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45.6%。根据国际经验,各种卫生筹资渠道应该保持适宜比例,并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这种均衡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3],而我国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过高,其中有3种卫生支出比重分配极其不合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2011年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34.9%,基本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筹资战略” 中提出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不超过30%-40%的标准,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有所减轻,但个人卫生支出的绝对值仍呈上升趋势,需要加强控制。

3.2 增加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及其比例

200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7541.92亿元,占GDP的5.15%,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其中政府投入仅占27.5%,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35.1%,其余37.5%由居民个人支付,我国政府卫生投入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约占GDP的10%,其中的75%-85%由政府负担。2009年,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相比,泰国政府投入占74.6%,土耳其占75.1%,都高于我国的水平。根据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只有当患者直接支付费用降低到卫生总费用的15%-20%,经济困难和贫困发生的机会才能降低到可以忽略的水平。因此,我国政府应继续保持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及其比例,同时继续减轻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则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2006年以前,我国卫生筹资严重依赖个人卫生投入,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50%以上。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自费的比例达到61.9%,其中城市为45.3%,农村为67%,表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医疗保险覆盖率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农村居民。我国城乡居民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情况,2008年虽然较2003年有所缓解,但问题依旧存在。患者的卫生服务需要如无法转换成有效的卫生服务需求,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或贫困居民,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2011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参保,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为97.5%。但是患者补偿比例偏低,亟需扩大补偿比例,同时对门诊账户给予一定补偿,以减轻个人卫生支出负担。

3.4 提高卫生服务公平性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对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卫生绩效进行排名,我国卫生的公平性居188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情况仍不乐观。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类型不同,补偿比例也不同,即职工与居民、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不平等。城市规模越大,居民次报销费用比例越高,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自费的比例越小。可见,大城市的医疗保险体制相对较健全,不同城市规模与城乡之间的医疗报销制度方面存在差异。另外,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卫生资源的使用以及卫生费用方面存在不平等,如 2011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相当于10年前的城市人均水平。同时,无论是经济水平发展一样的地区,还是经济水平发展不一样的地区,其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均不一样,不同省市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平等。对于卫生服务众多方面的不平等[4],我国政府应致力于提高其公平性,缩小居民健康差距。

3.5 关注低收入人群和贫困边缘人群

疾病往往使贫困家庭陷入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么被迫压缩其他生活必需品,要么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放弃治疗[5]。一般情况下,富裕家庭会通过使用储蓄或削减不必要的消费支出来支付医疗费用,但是低收入人群及贫困边缘人群只能够通过借贷或直接支付医疗费用。由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边缘人群的财政资金不足,抵御疾病的风险能力较弱,对于个人卫生支出的变化尤为敏感,一旦遭受疾病的打击,极易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恶性循环当中,加上贫困也会加剧病情,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对于这些家庭不仅仅要给予足够的社会关注与援助,而且还要致力于增加其低收入家庭应付风险的能力,如提供适当的医疗救助等。

[1]周书美,欧阳晓晖,于彩霞,等.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农村居民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3):4-6.

[2]王颖,崔欣,李程跃.从“看病贵”问题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19-22.

[3]赵郁馨,陶四海,万泉,等.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4):5-9.

[4]方海,孟庆跃,约翰·里佐.我国不同医疗保险种类导致的卫生不平等[J].广东社会科学,2012(3):26-32.

[5]E. Van Doorslaer,O'Donnell O,Rannan-Eliya RP,et al.Paying out-of-pocket for health care in Asia: Catastrophic and poverty impact. EQUITAP Working Paper 2,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and IPS, Colombo, 2005.

猜你喜欢
个人卫生总费用比重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于健康有益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于健康有益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京、津、沪、渝四直辖市卫生总费用的比较研究
卫生软科学(2020年2期)2020-02-12 07:09:26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消费导刊(2018年9期)2018-08-14 03:19:56
个人卫生不容小觑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06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21世纪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首次低于4%
猜错了 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