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现况调查

2014-08-27 08:31:50鲍向红张献志陈活良
医学与社会 2014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群技能

向 英 陆 洲 鲍向红 张献志 陈活良

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西安,710032

院前急救是指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急救处理。对于突发疾病病人或者遭遇严重创伤的伤员来说院前急救至关重要,第一目击者能否正确使用急救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愈后;同时,院前急救也是急救链中的重要环节,将为后续急救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能够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本研究旨在了解警察和高中毕业生人群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培训效果、施救意愿、培训需求,探讨院前急救培训的改进方案。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陕西省一所高等院校全体2013级新训学员(课题组将高校2013年级新入校学员作为高中毕业生群体样本,以下简称“高中毕业生”)及陕西省2010-2014年期间某两届警察司升督培训班全体学员(以下简称警察)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要求调查对象不记名独立完成。向高中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720份,回收720份,有效问卷718份。其中男生641人,女生77人,平均年龄18岁。向警察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62份,有效问卷447份。其中男性372人,女性75人,年龄主要集中在31-42岁之间。剔除无效问卷标准:①问卷试题空答率超过20%。②选项中出现明显规律性作答,或前后逻辑混乱。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计了19个调查问题,分单选和多选。其中,设置了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问题,旨在了解和分析其与培训模式及效果的关系;设置了参加培训的次数、培训科目、培训方式及考核科目等调查内容,旨在了解两组人群的培训现状;设置有关灾害防护、创伤急救技术操作知识、综合急救技能、常见中毒急救等4道考题,旨在了解两组人群在目前培训模式下的培训效果;设置2个施救意愿问题,旨在了解两组人群的施救意识;设置有关参加急救技能培训意愿、渴望得到急救知识或技能的科目等问题,旨在了解两组人群的培训需求。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相对数指标,通过χ2检验对两个不同人群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知晓率低,已获得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书刊和学校教育

两组人群中,仅有12%的警察和5.2%的高中毕业生了解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大多数人对院前急救知识只了解一点或完全不知。统计学处理(分4类比较)结果为χ2=18.33,P<0.001。见表1。整体情况警察略好于高中毕业生,这可能与警察在工作中接受过培训或阅历积累有一定关系。

调查显示两组人群已获急救知识来源依次为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和学校教育,说明多数人没有经过培训机构培训。

表1 两组人群对院前急救知识及相关技能的知晓率[n(%)]

2.2 院前急救培训率低

如表2所示,两组人群受训情况均差,警察受训情况略好于高中毕业生。70%以上的警察和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院前急救培训,统计学处理结果为:两组人群参加过0次、1次、2次培训的卡方值分别为3.786、0.188、0.390,P值均小于0.05,无显著差异,两组受训情况均差。统计数据反映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中,多数人没有经过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而警察人群,尽管公安部在《110接处警工作规则》中规定“专职处警民警应当掌握基本的救人、救灾及医疗救护技能”,但表1显示培训效果很差,表2印证了我国的院前急救培训率和复训率均低[1]。

表2 两组人群参加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情况[n(%)]

2.3 培训效果较差

调查表中设计了灾害防护、创伤急救技术操作知识、综合急救技能、常见中毒急救等4道考题,通过答题了解两组人群以往的培训效果。结果显示,高中毕业生在灾害防护、急救常识知晓度方面明显高于警察人群,而警察的创伤急救操作知识明显比高中毕业生多。但是两组人群整体的急救能力差,反映出在现有培训模式下的培训效果很差。创伤急救技术操作知识答对率低揭示以往培训注重急救常识的传播,技能培训薄弱。见表3。

表3 两组人群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2.4 施救意愿强烈,没有急救技能和怕承担法律责任是不施救的主要原因

施救意愿调查结果:两组人群的施救意愿都很强,高中毕业生为93.18%,警察为84.51%,差别显著,见表4。

表4 施救意愿[n(%)]

注:χ2=22.780,P<0.05。

“不施救”原因调查结果:调查统计数据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没有掌握急救技能、怕承担法律责任、怕传染病、与己无关。其中没有掌握急救技能是不愿意施救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怕承担法律责任。两组差别显著,见表5。

表5 两组人群不愿意施救的原因[n(%)]

注:χ2=27.79,P<0.001。

两组结果对比分析,高中毕业生施救意愿更为强烈,可能是与学生阅历浅顾忌少有关;从不愿施救原因分布可看出警察相对理性和慎重,而学生考虑问题相对简单。怕承担法律责任成为不愿施救的第二大原因,折射出我国缺乏相关公民现场急救的法律,以及随着社会媒体的关注度增强,我国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及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愈来愈强烈[2]。

2.5 两组人群对急救知识和技能均有获取需求,均认为工作前为最佳培训阶段

培训需求调查设计了9项培训科目供两组人群选择(可多选)。结果显示警察最想了解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依次是:溺水、创伤止血和包扎、灾害逃生。高中毕业生最想了解的则是:创伤止血和包扎、溺水、心肺复苏。高中毕业生对各方面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更强烈,这可能与他们更缺乏急救知识有关。两组人群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情况见表6。

表6 两组人群对急救知识和技能需求情况[n(%)]

在调查表中设计了接受院前急救培训的最佳阶段调查,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均认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工作中均需要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其中,多数认为工作以前是最佳阶段,见表7。

表7 院前急救培训的最佳阶段[n(%)]

3 讨论

面对需要救助的人,“救”与“不救”成为热议话题,人们已经从诸如道德、法律、媒体导向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对怎么救和施救质量讨论甚少。人们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是否施救的行为上,鲜见关注施救质量。实际上多数人都具备施救的内在驱动力——愿意施救(见表4),但遗憾的是多数人不具备做出行为反应的条件即“拥有院前急救技能”以及害怕承担法律责任(见表5),才会屡次出现“见死不救”现象或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由此可见,我们更应该关注施救的质量,讲究施救效果。也就是说既要救,还要救得有效,同时也要保全自己。拥有院前急救常识和技能是向他人施救的必备条件,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公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

对警察和高中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相关的培训情况很差,复训情况更差(见表2)。两组人群中多数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即使是接受过急救培训的警察群体,能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的也屈指可数。更为遗憾的是,他们仅有的急救知识多数是来源于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和学校教育,从此可推断两组人群所拥有多为急救知识,而不是急救技能。这在表3得到印证。技能的获得需要反复操作训练才能实现,如心肺复苏技术和创伤急救技术[3-4],但要保持住急救技术水平还需要反复的复训。表3反映了以往训练效率较低。实际上低效率的院前急救培训是导致急救知识知晓率低(见表1)的根本原因。

培训需求反映出被调查者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工作各个阶段都有接受培训的意愿,愿意接受的培训科目主要集中在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和意外事故。所以很有必要进行相关培训的研究,使各人群在合适时期能得到适当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调查也同时反映出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正是由于我国并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法规界定法律责任,规范施救者行为,导致了31.5%的警察和15.7%的高中毕业生担心承担法律责任而不愿施救(见表5)。所以我国院前急救技能培训从体系到制度都有待完善和提高[5]。

4 对策

4.1 加强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制度化,建立高效可行的院前急救培训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可行的院前培训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出台各人群院前急救培训和复训制度,并将培训成绩与特殊人群的岗位入职、升职挂钩。完善的制度对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意义重大。其次依托院校、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建立培训网络,为落实培训制度提供保障。最后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资质进行控管,对培训全程进行监督,保证培训质量。

4.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规范民众行为,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界定施救者与被救者之间存在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减少见死不救、怕担责任的尴尬现象发生。

4.3 加强院前急救培训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效率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模式[5-6],如组训方式、分层次规范培训内容、统一教材和考核标准。可尝试把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普训分层次落实在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中;尝试将复训落实在各种特殊人群中,如警察、司机、消防人员、教师、救生员、导游等人群。规范化建设是提高培训效率的根本保证。

4.4 加强训练平台的数字化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技能培训需要借助器材才能完成,而目前除了心肺复苏训练器材比较成熟外,相关院前急救培训器材缺乏,这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将高仿真模拟技术应用到院前急救培训已经成为可能[7],课题组已经开展数字化院前急救技术模拟训练系统的研制。其它相关训练器材也应得到关注。训练平台是培训的基本条件,对普及培训及提高培训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1]吕冬,宋小花,谷蓉芳.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培训的现状及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15.

[2]殷欣,李文涛.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J].医学与社会,2009,22(8):42-45.

[3]徐艳,黄拥军,金松洋,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外科护理项目化教学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6):67-71.

[4]李红霞,冯占春.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1):45-46.

[5]吴丽萍,陈晓勤.公众现场急救普及推广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急救急诊, 2011,14(7):2333-2334.

[6]袁晓丽,江智霏.1999-2008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8.

[7]舒勤,李巍.战场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5A):71-78.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群技能
高级技能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在逃犯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走进人群
百花洲(2018年1期)2018-02-07 16:34:52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财富焦虑人群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