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知杰
摘要:民国时期甘南地区回藏民族相处并不不太融洽,相互之间多有武力斗争,这与二者的实力变迁有很大的关系。回族商人善于经营,逐渐垄断了藏区的商业贸易,军阀马麒在青海筹建宁海军,果洛藏区的弹压激化了回藏民族矛盾;后宁海军趁拉卜楞寺权利之争引发内讧的机会而兵发夏河,干涉寺院内部事务,戕害当地藏族群众,1928年尕司令马仲英的河州起事和卓尼土司杨积庆对回民的戕害都带有民族复仇的性质,暴露了回藏军阀的野蛮本性;启示我们正确处理回藏军阀问题能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甘南稳定发展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拉卜楞寺;宁海军;回藏关系;马麒;杨积庆
中图分类号:K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
一、问题的提出
宁海军,全称“西宁青海马步全军”,这是民国时期青海马麒、马麟、马步青、马步芳家族控制下的军阀军队,这支军队是马家扩张势力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甚至一度还控制了安多藏区的文化、经济、信仰中心——甘南夏河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样活佛圆寂后拉卜楞寺权利之争而引发的内讧给了马麒插手的机会,双发几度交战,给当地百姓、寺院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过断断续续十年的交战、谈判,直到双方签订协议宁海军才于1927年4月撤离。这一宁海军占领拉卜楞寺的过程,学界称为“拉卜楞寺事件”。
“拉卜楞寺事件”的发生与甘南地区长期存在的复杂民族关系分不开。民国时期这里更是地方割据势力、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的集中地。历代学者但针对回藏关系的成果并不多。为什么双方的关系如此紧张,多从嘉木样活佛为首的拉卜楞寺利益受到威胁分析其原因。今我们试图从宁海军入驻拉卜楞寺的史事入手,对事件前后两族的关系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希冀以此复原民国时期甘南地区回藏关系的真实状况。由于学力所限,搜集资料难免缺漏,浅薄之见敬希学界方家不吝赐教。
二、拉卜楞寺事件前后的回藏关系
明清时长期归陕西行都司管辖,乾隆时属巩昌府,而今夏河地区由甘肃循化抚番厅管辖,后循化厅改为循化县并划归青海。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拉卜楞地区靠近河州(今临夏回族聚居区),回藏两族在这一地区势均力敌,势力此消彼长,也多有摩擦互有胜负。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甘南地区的安定与否。
民国时期西北五马军阀都是临夏河州人,回族在这里的崛起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回民之乱是分不开的,当时很多藏族村寨、寺院也遭到焚毁,无疑为回藏矛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靠近藏区,加上回族群众又有经商传统,长期出入藏区,大都会讲藏语,逐渐垄断了藏区的商业贸易。拉卜楞地区更是牧地货物输出之集合地,又是腹地货物输入之集散地,商贾云集,为汉、蒙、藏、回各民族往来贸易之中心,“各商号资本在十万元以上者,皮毛商品占十分之三;资本十万元以下甚众,约130多家,此项皮商多系青海及临夏回民官绅经营”①。可见,在与藏区的商业贸易中,回族占据着主导性的支配地位。
(一) 兵发夏河:拉卜楞寺的宁海军
拉卜楞寺是近代安多藏区的佛教、文化和经济中心。其修建与第一代河南蒙古亲王察汗(罕)丹津及其王妃南杰卓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后来随着拉卜楞寺的发展壮大,逐渐与蒙古王府分庭抗礼,甚至引发争端。四世嘉木样时着手对寺院的权力机构进行彻底改革,又成立了拉章仲贾措多(嘉木样座前会议), 将河南亲王的影响就被彻底排除。王府内的亲马派希望借助宁海军的力量重新控制拉卜楞,1916年2月,四世嘉木样的去世及随后拉卜楞寺内部的权利争斗给宁海军引进入拉卜楞提供的借口。
自1921年起,驻扎在拉卜楞的宁海军为了达到控制拉卜楞寺的目的,不断干涉寺院内部事务。1924年2月,还以“私备枪马,谋为不轨”的借口剥夺了嘉木样活佛家族对寺院的管理权力,并罚银4万两,战马1000匹,缴枪数千支,寺院方面对此敢怒不敢言。此时恰好因与达赖喇嘛关系破裂的班禅大师出走内地途经兰州,5月嘉木样活佛在佛父黄位中、佛兄黄正清的护送下前往拜谒并向甘肃军政要员陆鸿涛、车玉衡、邓隆等人控诉。但经多方协调未果后决定组织各部落兵驱逐宁海军,集结大约一万名藏兵与宁海军在桑科草原激战,终因势力悬殊而败退,拉卜楞地区很多寺院、村庄遭到焚毁和劫掠,嘉木样等人被迫远走玛曲欧拉草原。黄正清继续组织第二次战斗,规模大大超过前次,共集结藏兵约二万人,但藏军再次失败,得胜后的马家军烧杀抢掠, 拉卜楞地区包括妇孺7000余人惨死于此劫。1925年秋,冯玉祥主政甘肃,黄正清再次到兰州控诉并在此结识了宣侠父。次年宣侠父还深入藏区实地调查,向嘉木样活佛其建议甘青的藏族群众组织“甘青藏民大同盟”,并亲笔撰写了《甘青藏民后援会宣言》。返回兰州后起草了揭露宁海军暴行的《甘边藏民请愿书》。后因革命工作离兰去西安面见于右任出面干涉,此时马麒才被迫妥协。宁海军与拉卜楞寺方面于1927年2月在拉卜楞寺谈判,后在兰州开始第二次谈判签署解决事件的协议,约定宁海军从拉卜楞寺撤离,甘肃在这里设立设治局,时隔三年之后,嘉木样活佛再次进入拉卜楞寺。
(二)破镜难圆:马仲英“河州事变”与杨土司的复仇
1928年青海建省,马家军阀再次多方活动妄图使拉卜楞地区再次划归青海。黄正清等拉卜楞寺方面也多方诉求,最终使夏河仍旧留在了甘肃境内。4月,马仲英在河州发动了叛乱。 “河州事变”发生后,甘肃督办刘郁芬为加强对马仲英的会剿和防范,委任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为“洮岷路游击司令”,令其堵截马仲英。杨积庆既不敢得罪刘郁芬,也自知不是马仲英的对手,只好在两方应付以求生存。后因杨马二人就马廷贤事件不和,马仲英火烧杨积庆的土司衙门和卓尼名寺禅定寺,事后杨积庆迁怒于临潭百姓,并纵火焚烧二十余座回民村庄和八座清真寺,残酷屠杀当地回族百姓。次年在临潭、卓尼两县互多烧杀。卓尼土司联合国民军二次攻占临潭旧城,县长魏锡周与土司商量应对措施,通过欺骗手段将难民集中于西门外上河滩听候训话、点名,青壮年男子押至南门瓮城,后将难民背缚双手,活埋坑中。其行为深深地伤害了藏、回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险些背负了‘灭回的历史重罪。
这场战争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使甘南、临夏地区满目疮痍,破坏殆尽,“洮河旧城满目萧条,户口仅及从前十分之一,商业遂移于夏河”②。
三、余 论:民国回藏关系的思考
我们通过对民国时期回藏关系的简单回顾,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很长时间内并不融洽,这其中有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末同光回乱时清政府联合藏族部落弹压的影响,同时也有宗教幌子下民族复仇的阴影。回藏两族作为甘南地区的主体民族,其势力大小与否是两者关系博弈的筹码,仍何一方的势力占绝对优势时都不会发生大的动荡,只在二者势均力敌才会发生互争高下的民族战争。诚如学者所言,“民国时期回藏民族关系是在大一统政治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没有了中央政权的威慑,力量的强弱决定了西北民族关系的新格局。回族社会的发展以及回族军阀政权的建立,使回族军阀统治着西北各民族。回族军阀以军事征服藏族社会,并在军事的威胁下在藏区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制度,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藏族的社会。③”对于甘南地区的回藏民族关系,只有正确推行民族平等政策,才能维护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和谐稳定。
注解:
①陈圣哲:《拉扑楞经济概况》,《甘肃贸易》1943年第2、3期。
②张其昀:《洮西区域调查简报》,《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第1期,《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4年,第517—518页。
③马红艳:《民国时期甘肃、青海回藏民族关系》,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