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鞠
摘要: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不同于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本文从凸显民族文化思想、彰显民族美学精神、强化民族音乐风格、细化琵琶演奏艺术四个层面,对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琵琶 教学 民族 文化 美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与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有明显的不同,有它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于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既具有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意义。为此,本文根据笔者个人多年来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实践与理性思辨,对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发表若干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凸显民族文化思想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一个特点与规律,是凸显民族文化思想。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拨弦乐器之一,当然以民族文化底蕴为其艺术基因与艺术亮点和艺术优长,所以,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首先就要高屋建瓴,以凸显民族文化思想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千百年来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是该民族文化的基础与指导,也有着该民族的个性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其总体特征是“天人合一”、“中正平和”、“气韵生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琵琶曲反映“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思想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飞花点翠》等,就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乐山乐水乐自然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由此可见,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首先就要从高层次上凸显民族文化思想,以收居高临下之效。
二、彰显民族美学精神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二个特点与规律,是彰显民族美学精神。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与西方传统美学精神也有显著的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有人说,中国美学是“贤人美学”,西方美学是“哲人美学”,此话颇有道理。在汉字中,最早的“美”与“善”,不仅是形近字,而且是同义词,“美”即“善”、“善”即“美”,“善”、“美”一体。这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以伦理道德为上的精神。直到孔子才把“美”与“善”区分开来,但他仍主张“善”在“美”之前,他评论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而不是“尽美尽善”。
琵琶这件民族乐器的产生,就与中华民族善良友好的美学精神密切相关。据晋代傅玄所著的《琵琶赋序》所云:“汉遗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以方语目之,故曰琵琶。”可见琵琶是汉武帝为了与少数民族和解时为远嫁昆弥少数民族的公主所特别制造的一件可以在途中马上演奏的乐器。
三、强化民族音乐风格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三个特点与规律,是强化民族音乐风格。
风格是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民族音乐风格,总体上呈现真挚朴实、自然乐观、含蕴婉曲等特点。
琵琶演奏的艺术风格,同样应当强化这些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中华民族的音乐是乐观向上的,在汉字中,“快乐”的“乐”与“音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虽然读音不同,意思也并不完全一致,但这证明二者有必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就是快乐,快乐就是音乐。
关于这一点,从琵琶的前身——弦鼗的产生中,就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据学者考证,早在秦代,修筑长城的民工们面对劳累、饥饿、死亡的威胁,仍然乐观向上,寻求快乐。他们用鼗鼓张弦,制成“弦鼗”,这件乐器就是汉代琵琶的前身。所以,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必须强化民族音乐风格,因为风格即人格、品格。
四、细化琵琶演奏艺术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四个特点与规律,是细化琵琶演奏艺术。其中主要之点是:第一,全面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各个要素。第二,以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为重中之重。第三,具备琵琶演奏的基本技能技巧,主要包括音乐的尖、堂、松、脆、爆和左手指法(吟、带、擞、打、推、拉、进、退、绰、注、勤、煞、优、绞弦、断奏等)、右手指法(弹、挑、弹挑、扫、滚、划、抹、勾、剔、分、摭、扣、轮、摇、摘、提、夹弹、拂等)。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晓红.民族器乐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