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情境导入

2014-08-26 15:24廖英忠
师道·教研 2014年7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辩论尝试

廖英忠

“一出好戏应有好的开始”,一节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应从“头”开始。新课伊始,如何能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产生渴求和探索知识的内动力?我认为情境导入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情境导入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和优化策略。

一、设置疑问的情境导入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跃跃欲试,期盼解决问题,学到新的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开始讲解,而是设置问题地问:“香港、澳门已经回归了,有谁知道它们现在实行什么社会制度?”学生回答:“资本主义制度。”接着问:“我们大陆是实行什么社会制度的呢?”学生回答:“社会主义制度。”再问:“我们是通过什么方针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大多数学生回答:“一国两制。”此刻,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含义、内容及意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期盼、好奇进入新课的学习。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最常用这种导入法,效果也最好。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从而使学生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以达到理想的求知效果。

二、创设辩论的情境导入

辩论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学习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比如,在学习“自由和法律”问题时,我设计了师生辩论的情境导入。“我们都希望自己自由,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不信,同学们可以随便举例,我都能够说它不是完全自由的。”听我这样一说,学生们都活跃起来了:“唱歌是自由的。”我说:“唱歌是有条件的,夜深人静的时候,住宅区里唱歌,就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睡觉是自由的”,我说:“睡觉也是有条件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就规定学生在课堂上不允许睡觉。”……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都参与到课堂了,于是我乘势说:“自由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有规范、纪律、法律等,特别是法律。”从而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带着沉思、尝试进入新课的学习。

通过辩论情境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思维活跃,深刻领会教材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生活实例的情境导入

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事值得思考、分析、总结。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和社会上热点问题会比较感兴趣。利用这种现实生活实例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有助于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学习。

比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时,我首先没有要学生翻开课本,而是给他们讲了我的亲身经历: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逛街,看到某某商店的店门口竖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蜘蛛王皮鞋,200元,买一送一。于是,我们开心地走进店里,仔细看了鞋子的质量和商标,并确定是真的。心想这回捡到便宜了,我们哥俩正好一人一双。随即挑了两双,径直走到柜台,掏出200元给售货员。她却说要400元,我纳闷,问:“不是买一送一吗?”她回答说:“是买一送一,买一双鞋子送一双袜子。”我傻眼了。学生们听后哄堂大笑。

“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于是我提出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的有奖促销、广告宣传等商家活动,常让我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那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识别?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应该怎样维权?”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吸引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通过现实生活实例的导入,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辩论尝试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