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田
所谓“创设情境”,简单理解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上,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教学方法很重要。小学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在我考虑如何很好地运用情境法教学之前,我觉得必须要求一些原则,就是“水到渠成”、“自然真实”,不能只是“热热闹闹”,而其实只是作秀、浮躁。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作的尝试:
一、生动活跃,创设趣味情境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鲜艳的颜色、充满童趣的声音、夸张可爱的动作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可运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多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主动接近数学。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播放“胖三角形”与“瘦三角形”的童趣声音对话,引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等的疑问,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二、悬念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悬念”、“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在创设情境时应多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
如:教学“工程问题”:一段公路长1500米,由甲队单独修需30天,由乙队单独修需50天,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甲队工作效率:1500÷30=50(米)
乙队工作效率:1500÷50=30(米)
两队合作时间:1500÷(50+30)=18.75(天)
这时,我把工作总量的1500米改为3000米、9000米让学生计算,得到的答案也是18.75天。学生不由得困惑了,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想把问题解决。这样,在“为什么”的问题情景中,开启学生的思维,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又如: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伸拉门为什么做成平行四边形?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等等,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合理地借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三、具体现实,创设生活情境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情境资源,这样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一个篮球89.0元,一支钢笔7.9元,一本字典5.00元,一块橡皮0.5元,一本练习本1.0元……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
再如:认识《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时,课前我准备了大约一克重的2分钱硬币、2枚曲别针、几粒黄豆、500克重的食盐、1千克重的5个苹果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物体重量的认知,再要求学生举例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大约重1克?重1千克?……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渐渐地学生对抽象的质量单位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感知。
这样的设计,在孩子们的眼中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难懂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同时,也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总之,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出现在教学开始时,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教学上的“引入”。这样虽然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课堂会慢慢地失去活力,因此情景创设教学应贯穿整个课堂,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应有相应的学习情境。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所谓“创设情境”,简单理解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上,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教学方法很重要。小学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在我考虑如何很好地运用情境法教学之前,我觉得必须要求一些原则,就是“水到渠成”、“自然真实”,不能只是“热热闹闹”,而其实只是作秀、浮躁。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作的尝试:
一、生动活跃,创设趣味情境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鲜艳的颜色、充满童趣的声音、夸张可爱的动作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可运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多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主动接近数学。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播放“胖三角形”与“瘦三角形”的童趣声音对话,引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等的疑问,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二、悬念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悬念”、“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在创设情境时应多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
如:教学“工程问题”:一段公路长1500米,由甲队单独修需30天,由乙队单独修需50天,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甲队工作效率:1500÷30=50(米)
乙队工作效率:1500÷50=30(米)
两队合作时间:1500÷(50+30)=18.75(天)
这时,我把工作总量的1500米改为3000米、9000米让学生计算,得到的答案也是18.75天。学生不由得困惑了,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想把问题解决。这样,在“为什么”的问题情景中,开启学生的思维,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又如: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伸拉门为什么做成平行四边形?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等等,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合理地借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三、具体现实,创设生活情境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情境资源,这样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一个篮球89.0元,一支钢笔7.9元,一本字典5.00元,一块橡皮0.5元,一本练习本1.0元……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
再如:认识《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时,课前我准备了大约一克重的2分钱硬币、2枚曲别针、几粒黄豆、500克重的食盐、1千克重的5个苹果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物体重量的认知,再要求学生举例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大约重1克?重1千克?……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渐渐地学生对抽象的质量单位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感知。
这样的设计,在孩子们的眼中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难懂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同时,也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总之,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出现在教学开始时,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教学上的“引入”。这样虽然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课堂会慢慢地失去活力,因此情景创设教学应贯穿整个课堂,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应有相应的学习情境。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所谓“创设情境”,简单理解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上,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教学方法很重要。小学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在我考虑如何很好地运用情境法教学之前,我觉得必须要求一些原则,就是“水到渠成”、“自然真实”,不能只是“热热闹闹”,而其实只是作秀、浮躁。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作的尝试:
一、生动活跃,创设趣味情境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鲜艳的颜色、充满童趣的声音、夸张可爱的动作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可运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多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主动接近数学。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播放“胖三角形”与“瘦三角形”的童趣声音对话,引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等的疑问,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二、悬念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悬念”、“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在创设情境时应多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
如:教学“工程问题”:一段公路长1500米,由甲队单独修需30天,由乙队单独修需50天,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甲队工作效率:1500÷30=50(米)
乙队工作效率:1500÷50=30(米)
两队合作时间:1500÷(50+30)=18.75(天)
这时,我把工作总量的1500米改为3000米、9000米让学生计算,得到的答案也是18.75天。学生不由得困惑了,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想把问题解决。这样,在“为什么”的问题情景中,开启学生的思维,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又如: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伸拉门为什么做成平行四边形?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等等,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合理地借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三、具体现实,创设生活情境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情境资源,这样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一个篮球89.0元,一支钢笔7.9元,一本字典5.00元,一块橡皮0.5元,一本练习本1.0元……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
再如:认识《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时,课前我准备了大约一克重的2分钱硬币、2枚曲别针、几粒黄豆、500克重的食盐、1千克重的5个苹果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物体重量的认知,再要求学生举例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大约重1克?重1千克?……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渐渐地学生对抽象的质量单位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感知。
这样的设计,在孩子们的眼中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难懂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同时,也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总之,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出现在教学开始时,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教学上的“引入”。这样虽然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课堂会慢慢地失去活力,因此情景创设教学应贯穿整个课堂,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应有相应的学习情境。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