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在乡村上空的花朵

2014-08-26 11:54程毅飞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火钳场院柴火

程毅飞

有农舍的地方,就有炊烟。炊烟是农家人一日三餐的讯息,是大山里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延续的根。炊烟升起的地方有我的老家,当一缕缕炊烟从老屋的天井袅袅升起的时候,我知道,年迈的母亲又安安静静地坐在灶前了。

记忆中的炊烟总是与秸秆和柴火联系在一起的。每年夏秋两季,麦子脱粒了,黄豆归仓了,就会留下许多秸秆,秸秆堆在屋后的山墙边,形成一座小山,可以当做引火柴,每到做饭时,母亲就会顺着“小山”边沿一圈一圈地抽取,以保持平衡,不至于使“小山”倒下来。真正派上用场的还是耐烧的硬柴,这就要靠父亲上山去砍了。那时候,每天天不亮,父亲就从土炕上爬起来,草草抹把脸,就拿着镰刀带上牛皮绳进山了,待到早饭时,就会听到场院边“哐啷”一声响,那是父亲将背上沉重的柴火撂在地上发出的声音。之后,父亲一边把柴火一排排码放在场院边的塄坎上,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座柴山,一边喘着粗气,撩起衣襟一遍一遍地擦着汗水,可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仍不停地往下淌,他的裤腿也被深重的露水打湿了,沾满了草屑和泥土。倘若是在寒冷的冬天,父亲的眉毛上还会结上一层白白的霜花……当然,场院边上不断增高的柴山也有我和大哥的一份功劳,那时候每到放学或逢节假日,我们一伙孩子就会拿着镰刀进山去砍柴,但常常是只顾了玩耍,到了夕阳西下时才慌了神,急急地爬上一棵大树,三下五除二地砍下一些树枝,背起一路小跑着回家,趁大人不注意,就势扔到柴堆上去,生怕挨了大人的训斥……此时,母亲正在梨木案板上擀着杂面条,看到我们回家,就对我们说:“去洗把脸,饭就熟。”锅里的水开了,水汽氤氲,由于没人往锅洞里添柴,锅底的火苗黯淡下来,母亲时不时地还要快步来到灶边弯了腰去添柴,再顺势拉几下风箱,若是碰上风向不对,一疙瘩一疙瘩的浓烟从灶口涌出,母亲就被呛得连连咳嗽,泪流不止,用手去揉,眼睛红红的,就像屋后秋天里熟透了的火锅柿子。

尽管如此,我对炊烟还是情有独钟的,因为它与可口的美食相依相伴。小时候,我总是盼着生病,不但能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更重要的是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比如一块糖果,几张麦面饼,两颗母亲煮的香鸡蛋,但十有八九母亲会揉一小团白面,擀成圆形,用树叶或百合花包了,做饭时埋进灶下红烫的灰里,待饭熟了,掏出来,吹打掉上面的灰,用手掰开,一团热气裹着诱人的浓香扑鼻而来,咬一口,齿唇生香,病就去了大半。如果伤风感冒了,那也难不倒母亲,她会在铁锅里倒上少许麻油,等烧到六七成,去屋檐下揪几个干辣椒,顺手从窗台上掰一疙瘩大蒜,拿一疙瘩生姜,一同切碎后加上调料放进油锅里炒两炒,然后倒上半瓢水,烧开,再打一颗鸡蛋花在里面,这样,就成了一碗香喷喷的生姜辣子汤,母亲让我趁热喝下,用被子蒙了头捂,一会儿便大汗淋漓,直喊“热死人了”。不到半个时辰,头不疼了,鼻孔也通畅了。自然,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忙碌的就是母亲了,弥漫的烟气中,一脸焦虑的母亲不时地爬上炕头,一遍遍地用手摸我的额头,眼中满是关切和疼爱的光芒。对她来说,儿子永远是她一生一世的牵挂。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做饭很是用心、细致,好像是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使命,也好像是在写一首诗或者构思一篇文章。

母亲做饭总是坐在一只小方凳上的。母亲坐上去刚好可以观察到整个灶台的全貌。制作方凳的木料用的是老家瓦屋后面塄坎上生长了十几年的山楂树,木质细腻坚硬,父亲把树砍了解成木板,用锉子凿眼安腿,钉子牵系加固后,就成了母亲的专用品,虽然手工粗糙了些,却很稳当。

母亲坐在方凳上,身体微微前倾,两眼来回转动着,一会儿瞅瞅灶台,看铁锅里的水冒气了没有,一会儿盯着锅底,一旦锅洞里空了,就会添进去一些柴火,等到火烧旺。母亲的气力有限,折柴时,常常会用膝盖做支点,这样,在用力时冷不丁就会打个趔趄,甚至跌倒,但这对母亲来说,算不了什么,大不了重新坐起来,拍打掉身上的土灰,扶正小木凳,继续她的工作。

母亲的手里握着一只火钳,火钳是铁质的,奶奶曾经用过,已磨得明光发亮,分家时留给了母亲。母亲手持火钳,像是一名指挥家,不断地调动着各种质地的秸秆和柴火,使它们燃烧,发光,发热。母亲的火钳来来回回在灶火里拨动,柴火就很配合地闪转挪腾,兴奋地噼里啪啦地欢笑。每逢这时,母亲就说:“火笑哩,家里要来客了。”果然,饭快熟时,就来了客人。母亲看见燃烧着的火苗心里就亮堂起来,原本绷着的苍老的脸上就会荡漾起孩童般天真的笑容。那一刻,母亲是舒心的,惬意的,幸福的。

斗转星移,转眼母亲已经老了,烧好饭,炒好菜,起身时,她总要两手扶了膝盖才能勉强站立起来,站起来后又不断地喘着粗气。每次看到母亲这样,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炊烟在给我的童年增添乐趣的同时,也把母亲呛老了,但不老的是飘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像开放在乡村上空的花朵,炊烟倾吐出的是乡情和亲情的芳香,是母亲那绵长而温馨的爱。

责任编辑:侯娟芝

猜你喜欢
火钳场院柴火
复活
烧柴火
爷爷的“老伙计”
回乡
火钳烫发
父亲的柴火 母亲的年
弄柴火
妈妈菜的柴米油盐——兼品二毛《妈妈的柴火灶》
火钳烫发:只收4元 可定型3个月
与五岁女儿在场院上剥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