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2014年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4-08-26 16:15时雨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太和县发生特点

时雨

摘 要:2014年太和县小麦纹枯病普遍发生,局部田块危害较重。该文对2014年太和县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太和县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96-02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之一,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施肥量的增加,以及田间小气候及小麦品种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太和县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2014年,太和县小麦纹枯病局部发生危害较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

1 发生特点

1.1 病情前期轻、后期发展快 从小麦纹枯病的系统调查可以看出,2014年太和县小麦纹枯病早春发生基数低,病情轻,发展慢;4月中旬后病情发展快,病株率和严重度急剧上升,发生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表1)。

1.3 部分播量大、群体大的麦田发病重 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发病程度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凡播种早、水肥条件好、群体大的麦田,往往发病较重。

2 原因分析

2.1 气候因素 小麦纹枯病发病的适宜气候条件是中温高湿,气温20~25℃,田间湿度大,有利于发病。一般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日多,发病重,早春降水少,田间湿度小,则发病轻。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上旬,太和县降水73.9mm,比历年同期减少46.5%,其中2014年3月份至4月上旬降水量仅19mm,比历年同期减少70.1%。4月中、下旬多连续阴雨天气,雨日达12d,降水量57.7mm,雨日数是2005年以来同期最多的一年,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增加78.1%,田间湿度大,光照不足,极有利于小麦纹枯病菌侵染蔓延。因此,4月中旬以后,小麦纹枯病病情发展迅速,侵茎率高,危害重。

2.2 品种及栽培因素 2013年秋种,太和县小麦栽培品种主要有周麦22、济麦22、良星99、洛麦23、淮麦22、中麦895、皖麦52、烟农5158等,这些品种对纹枯病多为中感至高感,抗病性差,给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蔓延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受“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的思想影响,部分农户播量偏大,每667m2播量高达15~20kg,加之普施返青拔节肥,造成小麦群体大,个体生长嫩弱,田间通风透光不良,这也是重要的发病诱因之一。

2.3 人为因素 防治小麦纹枯病除搞好农业防治外,还要抓好播种期的药剂拌种和返青拔节期的喷药防治。而在病虫害防治上,当地农民普遍存在“重虫轻病、重治轻防”的现象,在播种时只注重防治地下害虫,防病意识淡薄,没有选用戊唑醇、三唑酮等药剂进行拌种。小麦纹枯病菌在小麦拔节初期侵染麦株,病株率激增,并向内侵入茎秆,抽穗后形成枯孕穗和枯白穗。因此,防治小麦纹枯病最有利的时期是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对病株率达20%以上的田块,应选用井冈·蜡芽菌、烯唑醇、井冈霉素等药剂及时进行喷雾防治,就可以控制病害扩展,阻止病菌侵入茎秆,有效地控制纹枯病危害。若在小麦抽穗后出现危害症状时进行防治,则为时已晚。由于小麦纹枯病早期发生危害比较隐蔽,加上农民对小麦纹枯病认识不足,防治时间偏晚,用水量少,且药剂难以到达麦株茎基部发病部位,因而防治效果差,致使土壤中菌源逐年积累,这也是加重纹枯病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太和县发生特点
捐资助学暖人心 表彰善行聚大爱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勤廉双优公仆”倒在石榴裙下(下)——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勤廉双优干部”倒在石榴裙下(上)——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魏源祖籍在泰和县还是太和县——兼析《辞海》《辞源》的二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