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动词词义转化的原因及其实现

2014-08-26 22:24王艳金
考试周刊 2014年51期

王艳金

摘 要:一些非移动动词经常转化词义,用来表示移动的含义。究其原因,是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方式导致了移动的产生,并在构式的作用下实现了词义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的实现能用概念框架理论加以解释,并得到一些发声动词在移动事件中用法的绝好佐证。

关键词:移动动词 移动事件 词义转化 概念框架 发声动词

1. 引言

词义转化在语言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在Bolinger(转引自Hopper & Traugott,1993)看来,最理想的语言应该是,一个词形一种意义,一种意义对应一种词形,毫无歧义[1]。但语言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一词一义显然不可能,一词多义或者词义发生转化才是语言的常态。这正是语言学者热衷于研究的一种语言现象。

2.移动动词和词义转化

Talmy在自己的论文中(后收录进专著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2000)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些非移动动词也可以转化词义用来表示移动的意思,在这两种意义中,非移动词义为其基本义,移动词义则为其转化义[2]。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转化义不能从词典中直接查出。请看例句:

因此(1b)就可以表示为:

3.词义转化的原因

考虑到动词词义容易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影响制约,所以要断定一个动词词义是否发生转变并非易事。但尽管如此,就上例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一些语言学家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1 Talmy的观点

不足的是,Talmy对动词这种词义转化现象的解释只停留在句法层面的描写上,并未提出更深层次的原因。

3.2 Goldberg的观点

许多研究者认为,单词并不能完全被分解为原子基元,但这并不表明意义没有内部结构,相反,意义通常被认为与某个特定的背景框架或情景相连,也就是说,动词也包含框架语义的意义[4]。例如,“X以Y方式移向Z”、“X致使Y移向Z”或“X致使Y在路径Z上移动”,这样的语义分解结构常被语言学家用来描述“与句法有关的动词意义”。Talmy对动词词汇化模式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前文例子所示,它们描述了非移动动词在句子中转化为移动动词的情况。Goldberg认为这种“与句法有关的动词意义”实际上就是构式的意义[5]。

在句法与动词词义之间的关系上,构式语法的观点与投射理论(如Chomsky 1981[6])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构式语法认为,一个动词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词义,是受到构式的影响,它具有不同的论元,不是由动词词义而是由构式来决定的;相反,投射理论认为动词词义决定句法结构,而且句中动词论元的实现也是动词词义投射的结果。如果投射理论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前文Talmy所说的语言现象就不值得众多语言研究者为之大费周章了,他们只需说,动词float本身的不同意义决定了它在不同句法中的表现、具有不同的论元实现。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在这一点上,构式语法的观点更站得住脚。

3.3 Croft的观点

Croft对词义转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动词之所以发生词义转化,是因为动作方式和移动之间有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ship)。Croft用下面的例子解释了他的观点[7]:

(4)The boat sailed into the cave.

在此例中,sail合并了动作方式和移动两层意义;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sailing这种航行动作导致了移动的发生。换言之,如果sailing不是移动的原因,则句子就不可接受。下例之所以不可接受,是因为燃烧并不能使船进洞(动作方式并不足以导致移动),尽管这两个动作(燃烧和移动)有可能是同时发生的。

(5)The boat burned into the cave.

4.词义转化的实现

上节我们介绍了三种词义转化的原因,那么词义转化具体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4.1概念框架

程琪龙的概念框架理论吸收了Hjelmslev的语符学、Lamb的神经认知语言学、Jackendoff的概念语义模式、Lakoff的概念隐喻、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Talmy的认知语义学等理论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有别于以上模式,概念框架把概念语义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体现关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体现关系有生成和理解两种不同的激活方向:生成是指一个事件框架的概念语义通过语法语义体现为语法结构(语言形式)的过程;理解则是反过来的操作,人脑输入语法结构各成分,激活语法语义,最后理解概念语义[8]。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语法结构并不总是能推导出一样的概念语义;反之也成,一个相同的概念框架有可能体现为不同的语法结构。

4.2动词词义转化的实现

概念语义和语言形式之间体现关系的生成过程正好实现了动词词义的转化。下面通过实例阐述这种体现过程,并以此解释动词词义转化的实现。

事件是可以分解的,概念语义也是如此。一个事件框架的概念语义是否在语言中体现、体现为何种语法结构,取决于情景的需要。我们以大家所熟知的买卖事件为例来说明,它涉及买方、卖方,涉及金钱、商品,还涉及时间、地点,它表达了这样一个框架概念:卖方出卖商品获得了金钱,买方获得了商品但不再拥有金钱,双方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同时从有到无的过程。如果情景需要,激活了买方这部分框架语义,语言形式就可以体现为:

(6)a. Tom bought the book from Tim (for $ 20)(yesterday).

b. Tom paid Tim $ 20 for the book (yesterday).

相反,如果是卖方这部分框架语义被激活,则体现为:

(7)Tim sold Tom the book (for $ 20)(yesterday).

根据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第一节中由float描述的自动移动事件应该是一个复杂事件中的一个分事件(sub-event),而且这个复杂事件是一个致使移动事件,因为任何物体的移动都是外力使然,不管这个外力是人力、机械力,还是大自然的力量。只是由于情景的需要,这个致使移动事件的概念语义只有动作方式和移动部分被激活,并得以语言体现,而致使部分则处于半激活状态,没有得到语言体现,如例(1b)所示。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激活语言中缺省的那部分概念语义,即致使移动产生的致使者,使之成为不同的语法成分,那么,同样的一个移动事件就可以体现为(此处我们假设致使者为人):

(8)They pushed/pulled the boat out of the garage with it floating on a cushion.

借用Talmy的词汇化公式表示此句语义,就是:

(9)The boat moved [floating on the cushion of air] out of the garage as a result of them pushing/pulling it.

缺省致使者,我们获得:

(10)The boat moved [floating on the cushion of air] out of the garage.

再合并移动与动作方式,于是我们最终得到如下句子,词义转化得以实现:

(11)The boat floated out of the garage on the cushion of air.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动作方式与移动之所以可以合并、最终导致词义发生转化,我们倾向于接受Goldberg和Croft的综合解释,也就是说,词义转化是构式的作用,而且动作方式与移动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即移动是由这种动作方式而产生的,否则,它们不能合并,词义也不可能发生转化。

4.3词义转化的例证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这种转化,我们以发声动词在移动事件中的用法为例加以说明。

发声动词,顾名思义,就是指用来表示发出声音的动词,如yell,splash,wheeze等。Lupsa把发声动词分为三类:一类像yell,表示由人或动物发出的声音,它们不能和趋向补语连用来表示移动;一类和splash一样,不表示由人或动物发出的声音,但必须和趋向补语连用,用来表示移动;还有一类像wheeze,既可表示由人发出的声音,不能和趋向补语连用来表示移动,又可表示由机器发出的声音,必须和趋向补语连用,用来表示移动[9]。如:

(11)He yelled.

(12)He yelled down the street.

(13)We splashed.

(14)We splashed through the puddles.

(15)The elevator wheezed.

(16)The elevator wheezed upward to the tenth floor.

根据Croft的解释,例(12)之所以不可接受,是因为光有yell并不能激活walking(或者running)这个伴随动作,人们躺着、坐着都能yell,换句话说,位置的移动(down the street)不是yell的必然结果。

例(14)表示的移动事件,如果其他成分得以激活,完整的语言成分可以表示为:

(17)We moved through the puddles with water splashing up as a result of us putting our feet into the puddles.

我们摆动双腿趟过水坑,摆腿的动作溅起阵阵水花。缺省双腿的动作,我们得到:

(18)We moved through the puddles with water splashing up.

最后合并移动和动作方式得到例(14)。

例(16)中wheeze词义转化的过程和上例一样,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所有概念语义得以体现,表现为:

(19)The elevator moved upward to the tenth floor with it wheezing as a result of the machine pulling it.

缺省致使者,得到:

(20)The elevator moved upward to the tenth floor with it wheezing.

合并移动和动作方式,词义转化过程完成,如例(16)所示。

5.结语

词义转化是众多语言学者感兴趣的语言现象,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移动动词词义转化的原因,并重点以概念框架的理论论述了移动动词词义转化的过程及其最终实现。我们对发声动词在移动事件中用法的分析证明,概念框架理论对移动动词词义转化这个语言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Hopper,P.J.and Traugott,E.C.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71.

[2][3]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2: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27-33.

[4][5]Goldberg,Adel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25-30.

[6]Chomsky,Noah.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et:Foris.

[7]Croft,William.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160.

[8]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57-267.

[9]Lupsa,Daniela.The Unergativity of Verbs of Motion[E].http://www.sal.tohoku.ac.jp/eng/pdf/17_dana.pdf,2003.

注:本文例子主要改自Talmy(2000)和语料库http://www.luweixmu.com/ec-corpus/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