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静
摘 要:目的:针对有语言障碍的残疾儿童参加以游戏为主的语言小组训练后,语言能力前后变化效果分析。方法:对三组共39例有语言障碍儿童,在参加以游戏为主的语言训练前后的语言能力(语前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进行结果对比。结果:通过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语言小组训练后,39例儿童的语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本文以游戏为主的语言小组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有语言障碍的残疾儿童的语言发展。
关键词:游戏;语言;语言小组;课堂目标
一、背景
2007年,广东省茂名市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我院”)派人参加由香港复康会分别在北京、佛山(共两期)举办的《残疾儿童沟通无障碍》培训班。沟通和语言的训练主要是通过以游戏方式来促进残疾儿童的语言发展的。我院根据院内残疾儿童的情况,重点以语言小组形式的方式进行语言训练,有效地将游戏和教学二者融合在一起,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现以三组年龄不同,智力不同、语龄不同的三个语言小组为例作一个效果分析:
二、 资料
1.一般资料
我们对残疾儿童进行语言评估。以结合年龄、主要评估语前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构音器官功能和发音五个方面情况。
根据每个孩子的评估情况,给每个孩子制定:年度训练目标——季度训练目标——短期训练目标。然后按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编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孩子组成,语言小组目的是营造自然环境,提高孩子能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机会,引发孩子主动使用语言去表达的动机,提高类化机会和增加孩子之间互动机会。
第一组:小班,分2班共8人,年龄1.5~2.8岁,语龄1.2~2岁,共同语言能力:①语前能力:有沟通动机,眼神接触;②理解能力:理解简单手势和指令(过来,坐下,拜拜);③表达能力:以手势动作为主,有咿呀音。
第二组:中班,分3班共15人,年龄3~5岁,语龄2.5~3.8岁,共同语言能力:①理解能力:能理解并执行简单的1~2步指令,能理解“是/否”“谁”“什么”的简单问题;②表达能力:以单词表达为主。
第三组:大班,分3班共16人,年龄6~10岁,语龄4~5.5岁,共同语言能力:①理解能力:能理解执行复杂的2步指令和简单的3步指令,能理解复杂“谁”“什么”的问题;②表达能力:能用3词句表达。
2.制订课堂目标
短期目标是通过一个个课堂目标达到的。制订合适的课堂目标能更快地向短期目标靠近,能让老师更清楚、明确儿童的能力和需要,也能让儿童轻松、容易达到、更加自信。设计课堂目标时要有两手准备,能力高的儿童要相应地提高难度,能力弱的儿童要相应地降低难度,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论之。
3.根据语言小组既定的课堂目标设计合适的游戏
制订好课堂目标后,再设计合适的小组游戏。要设计合适的游戏就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玩什么游戏。
一岁至两岁玩练习性游戏。练习性游戏由简单及重复动作组成,亦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两岁至三岁玩建构性游戏。建构性游戏特征是孩子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件(积木)或游戏材料(沙、土、颜料),使它们呈现一定的形式或结构;三岁至四岁玩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假装”,包括:用一物代替另一物(用积木当电话);用某个动作代替真实的动作(开小车);自己假装是别人或虚构的角色(扮妈妈、医生和病人、超人);四岁至五岁玩规则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特征是两个或以上的游戏者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进行,当中具有竞赛性质。例如:下棋、木头人等游戏。
4.开展以游戏为形式的语言小组教学
每天我们进行两节语言小组游戏教学,内容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为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为课堂目标服务。
三、结论
通过以游戏为形式的语言小组教学,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交能力均有不同的变化。经过半年来的实践,令我深刻体会到以游戏为形式的语言小组教学,更能吸引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它的优点是不容置疑的。①能吸引孩子,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孩子主动使用口语或非口语去表达的动机;②相同的学习目标配合不同的游戏,让孩子学到的技能得到反复练习和强化。既可以让孩子轻松达到目标,又能让孩子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兴致不减,乐疲不倦;③在游戏中更能不露声色地照顾不同语言能力的孩子,调节好难度,让孩子在游戏中更主动,更自信,更快乐;④通过游戏既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扩展孩子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又提高了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⑤欢乐有趣的游戏既能促进你追我赶的竞争势头,又能增强孩子社交能力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社会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