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见一双鞋
有次和朋友逛街买运动鞋,当走进一家我经常光顾的著名品牌店时,朋友执意劝说:“这牌子质量有问题,千万不能买!”奇怪,我穿这个品牌的运动鞋很多年,舒适性自不用说,从没遇见过什么质量问题,朋友的结论从何而来呢?原来,多年前,朋友第一次购买了这款鞋,穿不到两个月就开线了,于是他抱定态度,这鞋质量不好!
朋友的心理正常吗?康奈尔大学的教授通过给学生做实验,揭示过这一问题。他首先向学生们描述了两家高档餐厅:“一家主营牛排,一家擅做海鲜,虽然装修风格不同,却都独具匠心……”经过一番描述,问学生们更偏向去其中的哪一家就餐时,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两家餐厅没有差别。
接下来,教授改变提问方式,他一项项的列举两家餐厅的特点,每说完一项,就要求学生立刻做出选择,比如:甲餐厅的腓力牛排和乙餐厅的威尔顿牛排、甲餐厅的木质雕花天花板和乙餐厅的地中海风格吊顶天花板,等等。结果,一项项类比下来,学生们大都做出了自己更为偏好去哪家餐厅就餐的决定。同样的两家餐厅,整体描述和分项对比,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
但教授进一步发现了更加令人吃惊的现象:当一个人第一项的选择更偏好哪家餐厅时,后续所有选择下来,大多数人依然偏好那家餐厅。这是巧合吗?不,这恰恰就是我们经常先入为主的消费偏见。
经济学者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偏好偏见”:人们一旦形成一种偏好,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感觉,也容易将以后出现的新信息作为支持自己偏好的手段。如果新信息不符合既有感觉,人们通常会不予理会。
和我的朋友一样,人们往往自认为理性,但实际上,偏见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蜜月不分期
即将结婚的好友,筹备婚礼的繁忙之余,去哪儿度蜜月也成为俩人需要考虑的重点事项。女方看中了非洲草原之旅,但旅行社报价不菲,单人全程一切费用全包3万元。
面对高昂的旅游价格,小夫妻有点犯愁,“两个人全下来要六万,旅行社还要求尽快付清。出完这笔钱,婚礼那边的钱就不宽裕了。”
旅行社看出了俩人的顾虑,又提出一种方案:“我们现在推出一种新的旅行产品,类似分期付款,机票、酒店、餐饮、门票等等,你们可以每消费一项支付一项,非常适合你们!”
乍一听挺诱人,可丈夫马上又发现了新方案可能带来的麻烦之处:“这辈子也就度一回蜜月,图的就是个高兴、放松。旅行地方啥啥都不便宜,要是每次消费都得交钱,每次成百上千的付,心里还能高兴起来吗?”并且,所有需要消费的项目加起来,总价和一次付款一样。越想越不妥,一咬牙,夫妻俩还是拿出了存折,一次交齐了旅游款。
当好友把这经历讲给我听时,我好奇的问他俩:“你们不是挺喜欢分期的吗?”我知道,他俩新房内的家用电器,绝大多数都是分期付款买的。
“分期买家电和这个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小两口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但现状支持着他俩的选择:当各种消费领域都在开拓分期付款业务时,旅游行业却迟迟无法在这个领域打开局面。究其原因,国外的经济学家有过解释:
人们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喜欢分期付款,当存在着负债规避想法时,分期付款便不能够促进消费。拿旅游来说,虽然分期付款有经济上的好处,但一次次付款的痛楚,会大大降低旅行的愉悦感。而当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每次的消费都和享受密不可分时,你就会逐渐忽视支付的痛苦。比起经济账,消费更是一本心理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