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忻杪
除此之外,像太阳队在首轮第13顺位选中的杰·亨弗里斯(科罗拉多大学巅峰赛季场均15.2分、6.7次助攻)、快艇队在首轮第14顺位选中的迈克尔·凯吉(圣迭戈州立大学巅峰赛季场均14.5分、13个篮板)、步行者队在首轮第18顺位选中的文·弗莱明(佐治亚大学巅峰赛季场均14.3分、3.9个篮板、7.4次助攻)以及勇士队在首轮第20顺位选中的托尼·坎贝尔(俄亥俄州立大学巅峰赛季场均23.2分、5.5个篮板),他们也都是非常杰出的球员,并分别在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为各自球队做出过举足轻重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7-88赛季凯吉还凭借自己的场均13个篮板荣膺了联盟篮板王,他也因此成为了1984届新秀中出产的第二个篮板王(第一个属于1986-87赛季的巴克利),甚至早于奥拉朱旺(“大梦”于接下来的两个赛季才连续拿到这一荣誉)。
纵观整个1984届新秀,他们除却贡献了7位全明星、3个篮板王之外,还总共12次赢得总冠军、7次染指常规赛MVP、10次拿到联盟得分王、9次拿到联盟助攻王……虽说不能样样都统治历届选秀,不过显然它的历史影响力是最重大的。所以ESPN的选秀专家克里斯·帕尔默才会说:“这一届选秀,它的优势实则是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现阶段,还再没有哪一届选秀能来到这样的高度。”
那么,既然是历史最重大,1984届选秀又到底具体对后来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首先,自1985年开始,NBA将每年选秀从原来的十轮简化为七轮,之后1988年又变为三轮,1989年减为两轮,一直沿用至今,为的就是缩减规模提高选秀质量。其次,自1966年废除“地方选秀权”后,为了进一步修正概率增进平衡,NBA还将传统的“猜硬币”决定状元签归属改为“乐透抽签”决定,而促使联盟做出这一改变的事件则就是火箭在1983、1984连续两年拿到状元签。起初,乐透抽签是所有前一个赛季未能打进季后赛的球队都有机会获得状元签,施行两年后,为了进一步增加鱼腩球队翻身的机会,1987年NBA又修改规则——乐透抽签只决出前三顺位,其余球队则按照常规赛战绩排名高下依次获得以后的签位。可以说,这对那些陷入低谷的球队来说是个极大利好,因为就算你的运气再不好,也能保底获得首轮第四顺位选秀权。待到1990年,联盟又开始采用“乒乓乐透”选秀制。具体说来,就是所有前一个赛季未能进入季后赛的球队,依据战绩和整体数量依次获得相应的乒乓球个数(假设共有11支球队,那么战绩最差的获得11个乒乓球,战绩最好的则获得1个乒乓球,战绩最差的获得状元签的概率为16.7%,战绩最好的获得状元签的概率则就只有1.5%)。后来1995年,在此基础上这项制度又再次改革,战绩最差者可以从1000颗乒乓球中挑选250颗,依此类推……乐透区战绩最好者只有5颗。换言之,他们获得状元签的概率仅是0.5%(比如2010年和2011年的火箭)。
当然,对1984年选秀来说,推进产生这些变革只不过是影响到后来的一个层面而已,它带来的最重要启示还是如下几点。
1.在名气和实力间容易产生错误抉择
就像毕业生择业一般,你的学校名气很重要,来自一所知名大学肯定要比来自一个毫无名气的大学更容易打动面试考官。但牌子又并不意味着一切,名牌院校毕业生也未必就一定更加出色,素质更高,更适合招聘单位的要求。NBA选秀亦然,各队择人时肯定优先考虑的都是那些名声在外的家伙,可是如果陷入“唯名气论”怪圈的话,那么就极有可能吞下苦果,像这一届中开拓者队和小牛队从某种程度上说无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除此之外,我们也都还知道一年后的1985届新秀成色也极高,像帕特里克·尤因、克里斯·穆林、卡尔·马龙和乔·杜马斯等人都赫然在列。但悲哀的是,当时很多乐透区球队却仍旧是只认名气,比如老鹰在首轮第五顺位摘下了身高2.13米的乔恩·康卡克(职业生涯场均4.6分、4.9个篮板,罚球命中率不足60%,寒酸至极),而手握第六顺位选秀签的国王他们则摘下了身高2.11米的乔·克莱恩(职业生涯场均4.8分、4.1个篮板)。缘何如此?只因两人都是1984年美国奥运代表队的成员。
2.“中锋决定论”容易导致产生错误抉择
所谓“中锋决定论”,即得内线者得天下,是在NBA中多年来被广泛认可的一条定律。另外一个有力的证明是——在过去67届选秀中,中锋状元占据了27席(鉴于有的球员能四能五,这还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统计)。因此,大个子们在选秀时极其吃香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退一步讲,各队这么做在思路和出发点上无可厚非,比如后乔丹时代的公牛从1999年挑中状元埃尔顿·布兰德开始,连续三届都痴迷大个子球员,至2001年,他们握有一个状元签、一个四号签、一个七号签,全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内线。但是,由于身体以及位置上的原因,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情定内线球员承担的风险也更高。另外,较之锋卫球员,大个子们更容易自恃有身高这个先天优势而忽视对于技术的磨炼,从而导致综合能力令人不敢恭维,这也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3.最好的球员和最缺的球员间容易做出错误抉择
到底是选最好的还是最缺的?这是一个永恒的,且不太可能得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最具探讨意义的样本是乔丹在自传中曾表示:他在选秀前一直觉得自己最有可能的下家是火箭,因为当时休斯敦人明确告诉他——倘若火箭拿不到状元签,那么就一定会在第二顺位将其摘下(当然,这其中包含着的另外一层意思是火箭自觉如果“猜硬币”失败,那么奥拉朱旺必将被开拓者所截杀)。如今,30年时间过去了,人们仍旧在讨论火箭当时究竟是选了最缺的还是最好的,或许……休斯敦人就认为奥拉朱旺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缺的吧。但开拓者一定是选了最缺的,所以如今我们在探究选秀眼光高下时,才往往会条件反射般地将1984年的波特兰人当成头号反面教材,尽管从思路上来说他们的选择无可指摘。而对于这个永恒的问题,答案又无非有两种:选最好的,倘若有像2003年勒布朗·詹姆斯这样不世出的选择,还管他缺不缺干什么?选最缺的,倘若有两个相同档次的球员摆在你面前,肯定是要优先弥补球队短板的,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