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卉
诉诸听觉,是广播媒体的缺点也是特点,它具备特色媒体专与精的特质。如果能想办法“咬住”听众的耳朵,广播应该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何咬住听众的“耳朵”,让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就要求编辑、主持人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营造广播节目中的“画面感”。
运用现场音响吸引收听兴趣
声音的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为制作广播新闻节目开辟了广阔多样的施展空间和手段。尽管现场音响的效果是嘈杂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更能表现出它的真实性。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组织了《百年复兴忆辛亥》大型采访活动,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采访在大陆的台商。笔者采写并制作了“台湾明基集团南京明基医院执行长谈辛亥精神的现实意义”的专题报道,听众首先听到的是清脆的鸟鸣声、公园人们晨练的声音,渐渐切入一群人齐声喊着加油,齐声喊着单位的口号的声音,紧接着记者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这群人的来历。“阿姨、叔叔,我们明基医院今年要举办老年人画展、红歌会、健康讲座、妈咪教室,欢迎你们有空来看看哦。”这段员工和公园晨练市民的交流,让听众清晰地知晓了事情发生的目的与意义。接下来听众听到的就是执行长江明洲谈对于辛亥革命的认知,以及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辛亥精神的现实意义,再渐渐引入江明洲与员工们的互动:“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红蓝色彩的调和便是紫色,我们团队中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流动的是紫色的血液,所以我们遇事要冷静,越挫越勇。这是辛亥革命传承下来的精神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人员必须秉承的理念。”这一番话自然将专题报道带入高潮。
运用音乐和音效打开听众“视窗”
音乐具有表意性,可在广播节目主体声音的基础上清晰地表明节目特定时段内的氛围、情感、传达意愿等,引起听众共鸣或反感,从而进一步实现广播的互动性。
美国广播界有一个由“创意百姓”组织和哥伦比亚公共广播电台公开演播室项目联合资助的“创意混音”节目,这个节目的宗旨是通过对混音艺术的介绍和评析,引领听众了解各种不同声音的世界。在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专题节目中就有许多成功运用音效的例子。2013年制作的《我们台商这十年——三通情更融》专题,着重介绍2002至2012年中国在机遇与变革中走过了非同寻常的十年,专题中“从‘小三通到‘大三通,从包机直航到“海峡号”开通,往来两岸越来越方便,时间也在成倍缩短,这也给台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这段描述的过程中渐渐出现飞机起飞和轮船鸣笛的声音,这两种音效的恰当运用让两岸听众产生一种联想,仿佛自己在往返于海峡两岸,亲身感受着“三通”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
由听觉产生视觉的联想是听众收听节目的动力,那么广播节目主持人对声音效果的追求是满足听众需要的前提。在这种追求的驱动下,每一期节目如何带给听众一种全新的听觉审美享受是首要工作目标。
连线报道引领听众想象
因为连线报道在制作程序上比录音报道简便,表现形式上比广播消息稿生动,所以成为当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一、运用现场气氛进行连线报道。2010年,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与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共同策划了“红火虎年海峡焰火光耀福州——两岸闹元宵”大型直播活动。
记者:主持人好,各位听友好,我现在五一广场。差不多从今天下午五点钟左右,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往这个地方,现在的五一广场早已沸腾……我看到很多人都选择在这个用LED搭建的光芒拱门前合影留念,为什么有这么多漂亮的花灯,会选这一个灯组合影呢?
市民:首先这里是赏灯的人们必经的通道,这是整个广场最受人瞩目的花灯,也是整个灯组开始的地方,寓意着新的一年全新的开始,当然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
通过这段连线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记者所选的新闻现场很具代表性,如果说三坊七巷代表着福州的历史变迁,那么五一广场就是福州新时期发展的象征。记者通过对现场市民表情的描写以及采访现场市民,突显了民众欢欢喜喜过大年和热热闹闹逛花灯的主题,烘托出了现场热闹的气氛。这种现场感、真实感是后期录音报道所不能比拟的。
二、运用细腻现场描写进行连线报道。细腻的现场描写是加强广播新闻视觉构建的基本方法,从视觉构建的角度看,广播新闻的现场描述要十分注重新闻现场的延展性和事件发展的逻辑性,切忌时空的模糊不清和混乱。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获得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广播消息《天路之旅,走进西藏》就是依靠细腻的现场描写取胜。作品以青藏铁路首发列车为新闻主体,用现场记者与直播室主持人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展现,一开始的连线就生动描述了列车启动时的情景:(作品片段)“所有的乘客已经全部上车,乘务员也已经站在了车上,列车的扶梯也已经收了进去。乘务员手扶在列车门的扶手上,等待列车开起的时候随时将门关上。”(汽笛声)“哎,主持人,现在汽笛声已经响了,列车门已经关上了。”(主持人:现在列车起动了吗?)“起动了,起动了,列车开始起动了。”
在接下去的报道中,同样大量运用了记者在列车上的现场描述。列车上的记者根据列车的进程,介绍车窗外的景色变化、动植物品种、到达地点、风土人情,同时根据相关内容,融进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描写细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想象,充分体现广播新闻视觉构建的魅力。
情感表达激起听众共鸣
情感表达赋予内容以更强烈的色彩,使内容更富有灵动性,或质朴清新,或激越昂扬,或宁静舒缓,或深沉凝重。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境都将被赋予不同的活力与生机。
国际在线网络电台有一个节目叫做《摩卡时光》,节目中的串词是这样写的:生命中的林林总总,过客匆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片断,在你心里泛起涟漪,留下痕迹。总有一些情绪,一些感觉让你哭,让你笑,让你伤心,让你灿烂。今天你笑了没有?今天你心情好么?相约摩卡时光,说你的心情,聊你的感触……《摩卡时光》作为一档适合年轻人收听的节目,这些简单而优美的句子足以让听众收听时舒缓紧张的神经,也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情感。对于这段串词,我们欣赏到的是诗歌般的语言,言辞优美又能直抵人的心灵。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境下用诗化的语言更能够表达主持人的情感,更能够扣人心弦。
广播节目的可听性来源于节目中所营造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的营造离不开编辑、记者、主持人的日常积累,离不开现场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技术制作能力、思维创作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强化广播节目的可听性,营造节目的“画面感”,可为听众提供更加喜闻乐听的广播节目大餐。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栏目责编:曾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