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伟 杜志红
栏目责编:吉 庆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新闻直播中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提高时效性和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它可以使新闻事件的发生与记者的报道以及观众的收看三方同步,已经成为央视及各大卫视经常采用的报道方式。然而记者连线报道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一些意外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媒体声誉和国家形象。
2012年11月9日下午,在央视新闻频道党的十八大特别直播报道中,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场面:当连线央视驻中东女记者冯韵娴时,她面对观众讲了几句之后,突然忘词,语无伦次说不成句,连线报道一时出现了失控的情景,只好由后方的主播紧急打圆场而草草结束。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传看,也被网民纷纷议论。有的说,“央视年轻记者还没有学会撒谎造成的连线尴尬。”①有的网民则指出,“她手中新鲜出炉的阿联酋半官方报纸《国民报》只快速展示了半个版面,节目在结巴声中因技术原因中断。原来标题是China warned of corruption peril。”②更多的网民则更是从忘词事件去猜测阿拉伯世界对党的十八大的各种态度。
事后经确认,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记者面前的提字器出现故障,致使连线中的记者突然间看不到自己准备好的稿件而导致的。应该说,这纯属意外的技术失误,然而由于此报道题材的显著度和敏感性,这样的技术失误却在观众和网民中引发了各种猜测和解读,甚至被认为是“政治问题”。这种现象在过去很多连线直播报道当中都曾经出现。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在其著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就曾谈到,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访华时有一场在北大的演讲。直播演讲结束后是学生提问环节,但是声音很弱,观众根本听不到学生问什么问题,从而被观众误以为是央视故意为之。但实情确是,这次直播的声音控制出现了问题,导致播出的声音远远达不到播出的技术标准。“本来是技术的问题,弄不好让观众产生误解,认为我们由于什么不可言说的目的有意为之。技术的原因会使传播的效果产生偏差,甚至引起误解。”③
由此看来,在电视新闻直播连线报道中,任何连线中出现的瑕疵都可能被放大解读为“阴谋论”,这对媒体声誉和国家形象都可能造成伤害,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
上文提到的“忘词”事件,是众多记者连线直播报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典型表现。仔细考察记者连线直播报道中的各种问题,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还有更深层的问题。
一、电话连线取代视频连线,失去电视新闻魅力。现场是电视新闻的主要魅力和竞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它甚至成为电视报道独特的存在价值。记者在现场的连线直播报道,能够直接将观众带到现场,带到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其魅力是其他媒体无法拥有的。
目前央视及全国各大电视媒体采用的连线方式主要有两种:视频连线和电话连线两种,但在选取连线方式时随意性较大,一般都根据驻外记者是否方便来确定连线形式。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电话连线相对更简单容易些,因此也被更多地采用。一方面,由于电话连线“这种手段成本低、快捷方便,是现场直播的重要补充。本来,‘连线’是一个属于直播‘形式’的命题,然而随着这一手段被国内电视新闻界越来越多地滥用,这种‘形式’已经严重干扰到了新闻‘内容’的表现。”④另一方面,电话连线对于驻外记者操作更容易,只要在安静的场所把提前准备的稿子照本宣科读出来就行。然而,如果本该在现场做出镜报道,却采用电话连线的话,那连线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例如,当朴槿惠当选韩国总统、韩国欲发射“罗老号”等这些重大新闻需要现场出境时,央视驻韩国记者都采用了电话连线的形式,这就不如记者在现场出镜连线的效果好。
二、利用记者之口,表达先入为主的观点,使得连线成为一种证实或证伪的工具。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报道,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国内有很多媒体和专家关于钓鱼岛的预测和分析,但这些仅仅是观点和猜测,很多时候需要借助日本方面的回应和验证,要求记者为了印证某个观点或分析去寻找相关材料,这对驻外记者来说难度很大。因为记者不是评论员或专家,他不能随意发表观点,他只是事件的记录者或观察者。即使记者有自己观点和判断,也要通过国外媒体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日本媒体没有相关评论支撑时,也就给记者出了难题。所以这种借记者之口表达观点,会造成刻板印象、片面报道、连线形态畸变、驻外记者越位等不良后果。
三、书面化、抽象化的新闻稿导致记者表达内容的效果大打折扣。连线中内容的传递效果源于语言的表达方式。不管视频连线还是电话连线,一般需要插入背景画面作为辅助,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长时间观看演播室里的场景,造成画面感缺失。一般从电视媒体属性来讲,电视语言是以动态画面为主导、解说词辅助画面,但在连线过程中,记者的话语更为重要,因为连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听到前方记者都观察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以记者的口播为主导,插画面则是配合记者的话语来更完善地诠释背景,所以在连线过程画面绝不能喧宾夺主,否则记者表达的内容就会被冲淡。一般来讲,连线之前,编辑都会和驻外记者提前沟通,准备好提问的问题与回应的内容,记者会提前准备好发言稿,借助提字器或背诵下来相关内容,这是导致“连线效果差,连线无印象”的根本原因。
书面化的语言适合书面表达,一旦记者口头表述的是抽象的书面化的语言,就会囿于自己准备好的稿子,很容易导致忘词。前文提到的“忘词”事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连线表达内容的没有现场感,完全是对抽象的而非形象的、书面化而非口语化的文字的照本宣科,所以才会出现一旦出现提字器有故障就哑口无言的局面。
具体说来,改进连线报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连线报道手段。运用连线只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驻外记者连线只是直播的一种技术手段,连线的存在完全是配合观众更快、更丰富地了解新闻事件,新闻事件报道的内容才是核心。只为追求这种技术手段,就会显得生拉硬拽、本末倒置。不仅如此,新闻连线的题材应该是有深刻内涵的新闻事件,或者是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事件头绪越多,内容越复杂,做新闻连线效果越好。一般来说,那些在简短的新闻中难于阐述清楚的新闻事实,那些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阐述的新闻,适合用新闻连线。
二、原则上应以视频连线为主,电话连线为辅。电话连线不能体现电视新闻的画面感,而画面是电视的独特优势。不仅如此,电话连线还给人一种不在现场的错觉,对体现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不利。所以,无论从电视的角度还是从新闻的立场,电话连线都不及视频连线。考虑到时间以及设备的问题,有时候可能无法做到视频连线,但不能因为觉得电话连线更方便省事,而放弃视频连线。丧失现场感,就不叫电视,图像与生俱来的视觉冲击力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⑤
三、记者传递的信息要符合口语化表达的特质,才能增强连线的传播效果。直播的英文“live”是指鲜活、生动、形象化。记者只需要把自己观察和感受通过直播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不会出现忘词之举,同时观众听起来也通俗易懂。书面语言适合书面文字表达,而口头语言要符合口语化表达的特点,况且电视直播是线性播出,一旦没听清楚就会错过。
直播连线可以实现新闻节目的现场感、原生态和时效性,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事实”。但一切前提是恰当的运用、完善的技术设备和合适的连线环境,在采用连线方式上要体现电视媒介的优势,发挥电视“现场”与“画面”的优势。要合理合情地采用连线形式,最关键是记者要改变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转变传播观念,在连线中与观众产生交流感,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才是符合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才能达到更优化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 沉默的召唤:http://zwdm302.blog.163.com/blog。
②@ 那一晚炸酱面:http://weibo.com。
③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④周 勇:《以“连线”代替“现场”——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尴尬生态》,《国际新闻界》,2004(5)。
⑤斐彦恩,斐增雨:《电视连线报道现存问题分析》,《声屏世界》,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