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樂
7月15日,澳門現任特首崔世安正式宣佈競逐連任,依目前情勢研判,作為唯一登記參選的特首候選人將篤定當選。五年前,時任澳門特區社會文化司司長的崔世安向選委會提交300個選舉委員中的286個提名參選,成為唯一候選人並在當年7月26日,以282票贊成、14票空白及四名選委未投的情況下成功當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候任行政長官,後經中央任命,正式主政。五年的施政能否延續,除了通過今次擴大選委數(增至400位)後的投票率對比觀察,更要依賴民眾對過去五年的執政滿意度與今後五年的施政期待。澳人期待“再給五年,澳門向前”,那基於過去第三屆特區政府的施政利弊,未來的五年澳門如何向前,就此五問於特首,五思於民眾,期待澳人用智慧與思辨共同繪下最好的時代、最美的藍圖。
一問方向:揚帆續航,劍指何方
行政長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最高政治代表,上有溝通中央、連動周邊,尋求澳門全域發展之責;下有傾聽民意、陽光施政,力求澳門全面提升之任。對於過去五年的第三屆崔世安政府的施政,縱有不足,但興利除弊依然清晰可見,從2009年“陽光政府”的推動,更大程度提升了澳門政府的行政效率與公開透明度,法制建設、反腐鬥爭也步入正軌。經濟發展一枝獨秀,GDP雙位數增長全球奪目,社會福利分享亦領先亞洲。但對於特首而言,其將帶領第四屆特區政府以及澳門這艘當下看似繁華的遊輪駛向何方,更值得深思。當今社會,無論是一國還是一區,領袖必須清晰地瞭解自己肩負的民眾使命和時代方向,才能更好地在國際化、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逆勢成長,不斷進步。崔世安在競選宣言中談及參選的根本動力,來源於對持續推進“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偉大實踐。堅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成就澳門明天更美好的願望緊密相連。那麼未來五年,崔政府將要在“中國夢”的大環境下,打造何種“澳門夢”,是通過建立“廉能政府”還是“高效政府”等的主張來改造澳門呢?還是有其他明確的方向?澳門又如何在新一輪的全球競合中,找到自己在大中華兩岸四地、亞洲乃至全球的定位,這是作為特首候選人的崔世安先生必須審慎面對以及回答的問題。
今年四月,行政長官崔世安在內地參加博鼇亞洲論壇期間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曾就如何將澳門發展融入到國家的整體發展之中這一問題做過表態,其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年以來,依據“一國兩制”的基本框架和中央的大力支持,在特區政府和澳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特區政府實現質的飛躍發展。而中央新一輪“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即把澳門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以及做好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角色。今後澳門的整體經濟是朝著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方向邁進,大力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的各項工作。之於經濟,澳門定位明確;而從其他視野,澳門為何,走向哪裡,似乎並非如此清晰。真正要實現澳門的區域化、國際化的總體提升,候選人更應該做出長遠以及全球視野下的思考。
二問行動:居安思危,大破大立
居安思危,這四字無論是對於特區政府還是普通民眾已不陌生,早前就有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特首中南海述職中提醒特區政府一定要居安思危,盡早謀劃澳門經濟社會發展。近有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針對特首述職時指出澳門發展過程中,問題不斷顯現,要長治久安,就要居安思危。那當下澳門,安在何處?危從何來?
澳門賭權開放後十餘年,博彩總收入早已超過當時十倍之多。2003年,澳門的博彩業總收入還不到300億澳門元。而2013年全年,博彩業總營收達3607.5億澳門元(約合452億美元),對比同期全美的博彩總收入折合為380億美元,可見澳門保持著自身在全球博彩業的領先地位。博彩業一枝獨秀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是澳門直沖雲霄的經濟發展速度。伴隨經濟的高增長,澳人平均收入大幅提升,社會福利逐年提高,羨煞旁人。2013年博彩業對澳門GDP貢獻超過70%,從業人數八萬,影響涉及全民,博彩稅收佔政府公共財政收入比重達80%以上。博彩業的繁華之安,更有危機四伏的運行風險。
先有外部危機,強敵環伺在側。暫不談與澳門並稱世界四大賭城的其他三座城市:摩納哥、大西洋城、拉斯維加斯,畢竟市場區隔度極高,對澳門本土衝擊的力量不大。而真正的危機來源於亞洲各國紛紛有意開放或擴大博彩業規模,分一杯羹。環視亞洲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越南、菲律賓等國早已開放賭業,日本因為東京成功申奧原因,更是在加緊落實興建賭場的規劃,各方資本早已聞風而動。同時毗鄰大陸的臺灣馬祖島2012年通過博彩公投,未來不排除大肆發展博彩業。2009年才起步的新加坡賭業短短幾年發展便躋身全球第二大賭博市場,發展不容小覷。“花無百日紅”,昔日拉斯維加斯堪稱博彩神話,澳門不到十年遠遠趕超,因而更無法排除日後有其他博彩市場“後來居上”嚴重衝擊澳門市場。賭客八成以上來自內地,內地的經濟波動尤其是今年以來的疾風驟雨式的反貪運動也勢必帶來衝擊。澳門必須審視如何一方面力保自身在全球博彩市場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需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產業結構多元化的中長期轉型,以此規避日益高漲的外部風險。
再看內部危機,一個“爆”字道盡澳人當下哭笑不得的尷尬局面。提升經濟動能的自由行,為澳門帶來節節上升的旅客量,2013年澳門入境旅客逾2,930萬人次,同比增長4%。31平方公里、61萬人口承擔近3000萬的旅客量,早已衝破承載上限。而隨著未來輕軌發展、路氹城博彩業擴張以及2016年港珠澳大橋落成,3,000萬旅客大關勢必衝破。遊客暴增帶給經濟增長的同時對於交通、食物、安全等都帶來不可忽視的衝擊,居民面對衝高的CPI,無力更無奈,累積的民怨、嚴峻的民生議題隨時衝擊下一屆政府的施政信任與滿意度。與此同時,司法獨立亦有衝擊,經濟案件利益相關方多渠道影響司法,政治案件日益司法化等危機也成為第四屆政府延續陽光施政、打擊貪腐、建設法制的重要障礙。而面對本澳諸多產業問題、司法改革問題,政府提出人才長期培養機制,尚不談需要長期投入,效果更待後續觀察,更有本地人才深化培養與外來人才引進的矛盾衝突困擾澳門社會。因而更需候選人自信的表達澳門大破大立的決心及居安思危的舉措。,面對歷史遺留與發展中產生的問題,期待政府“勇敢立大志,彎腰做事事”。
三問改變:分配正義,世代均衡
七月,澳門榮登世界銀行數據評比的桂冠寶座,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澳門人均生產總值已達14萬美元,相同指標中,香港排第九,更是第四名新加坡的一倍之多,而傳統富國如沙特阿拉伯、瑞士等,人均GDP僅有53000美元左右,只達澳門40%左右,不禁讓人感慨原來全球第一人均GDP的地方在中國澳門。而早前根據世行綜合指標評比,澳人人均GDP達91,376萬美元,排名世界第四,僅在盧森堡、挪威及卡塔爾之後。亮眼的經濟數據或許可以說明澳門經濟發展的“極速”,但更多的也許是澳人對與日益增大的貧富差距的無奈。真正的財富累積是否做到了分配正義、世代均衡以及照顧弱勢呢?繁榮高漲的虛空指標背後,借內地中央電視台的街頭訪問題目來問:“澳門人,今天你幸福嗎?”這樣的問題更需要特首候選人崔世安先生嚴肅面對:如何打造澳門實現分配正義、世代均衡兼顧弱勢的幸福經濟?
空有第一的購買力,第四的人均GDP收入,那實際澳人一般民眾的生活是如何?數據雖蒼白但時時而有力,以回歸後第一年計算,今年澳門GDP增長557%,官方人均月薪早已破三萬,而實際收入中位數僅一萬五,這中間的落差還跑不過一年超過6%的通貨膨脹增長。更何況,前有接近警戒線的0.35左右的基尼系數反映貧富差距,後有直衝雲霄,10年來增幅達百分之一千三百多的高增長樓價,前後夾擊,左右開弓,這樣的生活窘境下,再高的人均數據看在一般澳人眼裡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空有歡喜。更何況,在澳門目前落後的分配制度中,各行業特別是傳統建築行業、安保清潔等基層行業更遠低於1萬的月收入預期,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在澳門底層的民眾面對高樓價、高物價只能靠著政府社屋、派錢、慈善機構救濟以及自己的精打細算謹慎度日,更何來有弱勢群體的幸福可言。
在澳門,80、90後的年輕世代在成長期享受到澳門高速發展帶來的部分福利,可更大的挑戰在他們步入社會的那一刻瞬間展現。面對成家立業的生活壓力,縱是兩萬有餘收入的賭場荷官也會有供不起樓、買不起物的感歎。如果僅憑數據而言,兩岸四地中,澳門年輕人的平均薪資要高於其他三地,但是面對澳門“高漲”的萬物,年輕世代變相貧窮化更何談輕易“出人頭地”。縱使當下全球普遍的青年困境,作為一個強調“以民為本、民生為主”的特區政府更要正視這班後生的實際困境,因為他們終將成為澳門發展的中流砥柱,世代均衡的理念也許別國他地看似遙不可及,但這正是澳門一個有責任擔當的政府需要完成的“幸福經濟學”。
四問進步:立足本土,共善社會
當下,全球化趨勢無法阻擋,而面對這樣的機遇背後帶來的諸多困境,多國、多地打出在地牌、本土牌,希望政府更加注重本土發展、在地居民生存,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全球化。同樣澳門在回歸之初,也正是全球化風起雲湧的時代。面對全球化的衝擊,也許新馬路是澳門最好的見證,百年巨變,淋漓盡致。不見立足傳統文化、尋求在地生活與品質的老舖,換來了光鮮亮麗的金舖、表行、藥房。更有房產商人到處拿地蓋樓,高價售樓,以地產經濟來活絡市場經濟。而在地居民因為經貿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等享受部分福利的同時更承受著無以復加的重擔。
早前有學者以澳門“無殼蝸牛”即無力買樓族的視野大歎澳門居高不下的樓價,樓價的居高不下並未帶來住樓生活品質的提升。本澳家庭中一家五口甚至七口擠在六、七百呎的老屋中的新聞時有報導;中產階級也望樓興歎,只能接受高租金來租房住,如今住屋在澳門已成稀有之物,以此也不難體諒早前善豐花園苦主的委屈了。“萬九公屋”計劃一延再延,A區填海造地的新區蓋樓似乎沒有20年,應該等不到樓,面對著缺地、少樓、高價的窘境,澳人被迫內遷,在珠海等地購屋看似減輕供樓壓力,實際在生活中多有不便,兩地不同的生活模式、價值理念同樣困擾兩地奔波的居民。下屆政府雖有誠心解決,更要有魄力完成,不能空有一堆“政策牛肉”,下一任一個五年過去,又把難題推到未來政府身上,誠如崔世安先生在競選宣言中的感性發言“生於斯、長於斯”,政府的魄力更要“行於斯”。
急速的經濟發展勢必衝擊環保,開放賭權後大興賭場建設,繁華背後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急於追求片面經濟GDP高增長,忽略優質環境對全民生活的隱性增長,往往造成不可彌補的生態災難,西方國家的諸多早期發展模式以及內地前些年的“GDP經濟增長模式”都必須值得下一屆特區政府以此為戒。路氹成不復昔日的綠草蔥蔥,而是漫天灰塵,就連路環島、九澳村這些傳統的優質生態區也飽經沙塵等的困擾,這些現象不僅破壞生態,不為後代留下些許生態保育的區域,更有違特區政府早先的環保承諾。
再看醫療與交通,澳門本土醫療產業長期發展滯後,一些醫療事件遲遲無法解決,醫療技術備受爭議,長此以往已經傷害到澳門整體醫療產業的發展。常年缺乏醫療專業人才,造成居民跨海赴港看病抑或前往內地看病成為生活常態,一方面造成居民就醫困擾,產生“看病難、看病貴”的就醫窘境,另一方面損及澳門的醫療形象和醫療團隊建構。如何有力的整合醫療資源,在本土培養與引進人才、發展技術、增進信心等多重手段下提升澳門整體醫療服務是特區政府本土化民生施政重要的一環。更有日益堵塞的交通與動輒兩、三百萬的車位,造成“買車易、行車慢、泊車難”的奇怪社會現象,面對這些民生困境,期待特首與新一屆政府能夠真正立足本土,打造一個“共善社會”。而共善社會的理念來源於近年來對於環境正義、土地正義、居住正義、分配正義、勞動正義、區域正義與醫療正義等的追求,強調社會成員基於道德基準對於美好生活的共同觀念。當下澳人正有著對各種社會議題尋求正義解決的迫切需要,因此走出“澳門風”的施政之路,營造一個充滿正義的“共善社會”更應成為特首與下屆政府的自問與追求進步的開始。
試問誰還未發聲
一場“反離補運動”讓澳門社會衝破昔日沉默,對於這場運動,大多數澳人理解並支持,更期待政府有所改變。而特首能夠從善如流、傾聽民意,及時宣佈撤回法案,避免了如港府般的進退失據。這也真正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澳門年輕世代的覺醒。長期被批評太過幸福的澳門年輕人,打破沉默勇敢發聲,無論是否認同年輕人的觀點,但至少為他們的勇氣與行動贊聲。更多的澳門人擁有了參與公共政策的熱情,對於此,政府應該秉持更加開放樂觀的心態,因為當民眾願意參與公共政策的思辨討論、公共服務的共同構建中時,一個和諧、共善的社會就不再是紙上談兵,家園的理念促使在地民眾與政府共同用心來付出和建設。從目前看,特首與本屆政府已經開始能夠更加開放的聽取多元聲音,這正是良好的開端與示範。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此更要建議特首與下屆政府“聽萬人言”,一個多元、包容、有序、自由的社會正在各種言論碰撞、建言獻策中形成。
面對外界對於澳門政府有意壓制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質疑,特首與新一屆政府更要秉持多元開放與尊重的態度,用行動來表達一貫支持言論、新聞、學術自由的立場。“試問誰還未發聲”更應由政府用開放的姿態來展示,因為壓制的氛圍中,勢必造成極端力量的崛起,而極端力量的兩極分化勢必造成中間力量的邊緣化,中間力量的發聲也終將慢慢被激進的言論和行動淹沒,昨日的臺灣、今日的香港都更值得澳門理性思辨自己的未來。正因如此,特首與新一屆政府更要大聲喊出“試問誰還未發聲”,讓社會多元的聲音擁有足夠的探討思辨空間,用思辨代替對立,從而提升政府施政滿意度,建設和諧的“共善社會”。
最後,期待特首能秉持從政初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期待政府重新找回人民的信任與付託:再給五年,澳門向前;期待在未來的五年甚至是下一個特區十五年,澳人抬頭挺胸,走路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