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业武
当年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山峰是位于广西资源、兴安、龙胜、灵川四县交界处的老山界——华南第一峰。陆定一笔下脍炙人口的《老山界》即指此峰,入选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材。教学该名篇后,我积极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理念:“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年红七军北上抗日途经开山镇的红色资源,对该文进行课后拓展延伸,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再次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述说红军的光辉历程
当年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是从山峰林立、山路蜿蜒、山势陡峭的开山镇进入贺州境内北上抗日的,被写进了《贺州市志》《今日贺县》等官方志书。教学《老山界》后,我通过查阅史书、报刊、网络等途径,广泛收集开山镇与红七军有关的文章资料,整理成篇,人手一份,耐心引导学生从一份份文献资料中解读红七军途经贺州的前因后果,了解红七军为了摆脱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是如何进行无数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最后才得以完成彪炳史册的“桂岭整编”,保存实力,奔赴抗日前线的。通过反复阅读一行行跳跃的文字,学生把翻越老山界的中央红军与翻越开山的红七军进行了对比,惊喜地发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认为这两路红军一路走来,披荆斩棘,不畏艰难,豪迈乐观,愈挫愈勇,戮力前行,不愧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内心深处兴起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二、追寻红军的光辉足迹
为了促使学生对红军有更深、更多、更好的了解,我在周六还组织全班学生带上水和干粮,高擎团旗,沿着红七军当年在开山镇的行走路线“白鹤岩(休整点)→开宁寺(与当地团练交火)→斜岭界(爬行前进)→饮马泉(侦察敌情)”,重走红军路,实地徒步体验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聆听昔日驰骋疆场的战马嘶嚎,寻觅昨日大山作证的刀光剑影,掬饮常年流淌不息的甘甜泉水。每到一处,面对红军曾经留下的足迹,学生或徘徊沉思,奋笔疾书,记下真实感受;或驻足不前,低吟浅唱,唱《十送红军》;或奋力攀爬,匍匐前行,不怕山高路陡;或环顾周遭,寻觅红军影子,想看看闪闪的红星。在整个重走活动过程中,学生庄重凝神,感慨良多,对《老山界》中的中央红军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红七军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血染疆场的英勇杀敌献身精神有了更多的震撼,再次受到了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观看红色电视剧
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的25集电视连续剧《红七军》,生动再现了邓小平领导下的红七军驰骋沙场、浴血奋战、忠贞爱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好评如潮,恰好被我拿来作为教学《老山界》后的课程资源。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自身条件,争取每集都看,看后及时记下所思所想所得,积极撰写观后感,深化红军精神,把红军精神作为自己求学路上不断努力进步的动力,把红军精神作为自己成长路上的标杆。同时组织全班学生召开主题班会——“红星耀开山”,请学生把自己重走红军路的体验与观看《红七军》后的感想结合起来,谈谈自己如何解读不怕远征难的红军,说说自己怎样理解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讲讲自己怎样认识风雨侵衣骨更硬的红军。学生饱含感情,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在不乏真知灼见的陈述中展示了新时期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感人的爱国情怀。
四、续写“我”的长征故事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历来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在学生学了文本《老山界》,述说红军光辉历程,追寻红军光辉足迹,观看红色电视剧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尝试写一写与老山界或红七军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面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红色故事,学生文思泉涌,挥笔而就,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文笔细腻,情感饱满,佳作迭出,读不释口。如《我的七军我的团》《旌旗指向开山,更加郁郁葱葱》《踏破开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眼中的老山界与斜岭界》等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由衷抒发了对红军的敬仰、缅怀之情,抒发了对美丽、富饶家乡的赞美、向往。一名学生把在重走红军路途中听说是当年红七军一位女兵遗留下来的诗句“束装整甲楚南过,只为灾荒受折磨。踏破丝鞋埋雨径,摧残红鬓恨风波。沿门乞食施恩少,当面谗言忍辱多。他日江边春水涨,工农站起掌航舵”写进了作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一位女红军的思念》;另一名学生借广泛流传的对联“一代伟人具雄才怀大略率部长征拯救中华驱敌寇,七军壮士披战甲执干戈挥师北上谋求民族保生存”,精确道出了《贺州来了红七军》的巨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总之,有效开发当地课程资源,进行语文课教学后的拓展延伸,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益处多多。我们要多做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落实课程新理念。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