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芳
拓展阅读是以课文为中心,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就现在的社会形势来看,薄薄的语文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也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冗繁地分析课文上。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巧妙架设,使课内与课外快捷链接,促进学生知识的立体化与综合化。下面将简单叙述一下笔者对阅读拓展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拓展,唤醒期待
很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要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深意,进行拓展阅读必不可少。如果我们直奔课文而不顾其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与高度,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文章的妙处与文章的主旨。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课前拓展策略,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巧妙抽取有效信息,在课堂导入环节结合情境予以呈现。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期待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为学生理解文本层层铺垫基石。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一文为例,虽然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然而过去的端午节,有很多传统民俗活动,正如课文中所说有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而现在的端午节,我们还自己亲手包粽子吗?还会在额头点雄黄吗?还熏菖艾、挂香袋、看划龙舟吗?传统民俗文化的淡忘使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对“桃花源”憧憬和向往的心情。为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以及湘西人过端午节的相关风俗,在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甚至有的学生还为端午独特的文化起源于湖南还是苏州而辩论起来。
二、课中拓展,提升感悟
1向精美语言处有效拓展
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篇都是精品佳作,文中不乏妙词佳句和精彩语段,值得学生做进一步的拓展训练。在表达情感的有关词句段上着力,适时适当引进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文章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文中第一段,由“门”引出话题,并以一句“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引发读者的思考:哪来那么多门?为什么都关闭着?然后用“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次引出读者的思考:二者所产生的感受和结果为什么会那样的截然相反?这种种疑团无疑会深深地打动青少年读者的心灵,激起他们对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的强烈欲望,自然地引出鲁迅先生曾说过的话:“每个人都处在新旧感情互相交错的矛盾中,艺术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明辨事理,而且也在促进人们的感情上的变化”。
2向文本空白处有效拓展
有时在作品中,为了文章本身写法的需要或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作者会在文章中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文章的留白处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拓展,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去补充发挥,品味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从而更好地体悟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章最后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两个骗子会逃到哪儿去等问题在文中都没有说明,这就留给作者许多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空白进行有效的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文本进行续写补充。有的学生说:“因为一个天真说实话的孩子,皇帝醒悟了,开始专心治理国家,并放逐了织师。”也有的学生说:“皇帝回到宫中后大怒,并下令只要看不见这件衣服的全部杀无赦,导致这个国家的居民没有人敢说真话了,久而久之这个国家成了一个谎言国,不久就灭亡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有效激活了思维,也让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了。
3向文本主题处有效拓展
解读文本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因为主题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体现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教师要围绕主题做出形式不一的拓展,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和新的创造,从而发展思维,领悟文本主题。
以《柳叶儿》一课为例,文中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笔者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人情境,明确文中所写的事,品味课文中生动描写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例如,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除了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外,还写了“我”的其他一些状况,这是有意夸张,还是真实写照?另外,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有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学生更能深入体会到作者在那个年代饥饿、瘦削到何种地步。例如,作者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和饱含感情的语句,对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进行描写,表达作者“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和“苦中作乐”的心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三、课外拓展,拓宽视野
在“大语文”教学理念下,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认为学习完课文就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拓宽空间,以一篇带动多篇的阅读,甚至是一本、多本的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提升阅读水平。
以《范进中举》一课为例,文中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批判了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趋炎附势的世风。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认清清朝的社会现实。或者让学生读鲁迅论《儒林外史》、郭英德老师对《范进中举》的评析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与名家大师比一比阅读后的想法和认识,也能使学生在课外拓展中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强拓展阅读,能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为有效教学锦上添花。教师要巧用心思架设桥梁,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让拓展阅读成为护养课内阅读的肥沃春泥。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