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农民利益的现实性和实现途径的思考

2014-08-25 21:37张迎雪
现代经济信息 2014年14期
关键词:现实性经济转型

张迎雪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改革初期的平坦已经是过去式,各种体制和机制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日趋凸显,已经是一个棘手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各种机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所以,面对这种我们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的是一个从全局出发且不拘泥于以前旧思想的新思维方式。对待农民利益问题更要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要时刻认清农民利益的现实性——农民利益的实现与有效提高,在我国内需战略实施中具有启动与拉动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农民利益的实现途径也要认真思考。

关键词:经济转型;现实性;农民利益

中图分类号:D422.6;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01

我国大量的农民人口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却又是后者发展的包袱。对于农民利益的实现既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同时又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问题的表现和解决总是纠结在一起,而在经济转型期这种矛盾在农民利益实现问题上尤为突出。

一、经济转型期农民利益的现实性分析

现在我国农民利益实现的现实性意义是非常充分的。首先具有启动经济的现实性。从农民的实际消费的空间、潜力与趋势来看,农民利益的实现对启动内需经济战略则更具有现实性。当然,这种现实性更需要相关政策、制度来配套和支持。从现实情况看,中国9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中国新阶段扩大内需战略产生决定性影响。

现在农村人均年收入才达到当初城市家电消费爆发的水平。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不断加速。并且,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间接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加速上升,且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农村的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仍严重低于城市,特别是在家用电脑、空调机、照相机等方面,未来数年这些产品的农村销售有极大空间。城市化进程将加速农村消费观念升级。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带回农村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过去多年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长期在城市居住,受城市消费方式的耳濡目染,返乡之后,很难回到过去农村的低端消费模式。同时基础设施投资也会推动农村消费。政府对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重视,在供水、供电、电信等方面的增速大幅快于城市。目前,农民收入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早已达到城市10年前的水平。这些对农村的基建投入将有助于农村众多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在未来几年加速增长。当然,虽然增加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可能会在短期内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但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外部效应,可提高私人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进而长期促进私人投资,最终也会形成启动消费的经济力量。

二、农民利益实现途径的思考

农民利益的实现性是分析农民利益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之上认真思考农民利益的实现路径。在农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式上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农民利益实现上,我们必须在体制内部和外部环境结合的基础上寻找和确立建设路径和解决措施。如果没有这个逻辑前提与实践探索的路径,其结果往往是趋向理想化。

(一)“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考分析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以工业反哺农也”单一通过补贴等方法来发展农业和实现农民的利益,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目前为止没有那个国家仅仅靠财政转移的方式而成功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我们通过对相关的数据分析,也没有发现获得中央财政转移多的地方获得了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以“动钱”的方式追求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同时,也会形成产业自身的惰性。因此,经济转型不仅要求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不同经济主体间利益的重新调整,更涉及到对现阶段各类制度安排的反思和创新。而处于这个时期的农民利益的实现,不仅需要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的突破,还需要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的发展与完善,但更需要的则是农业与农民的自身发展,而不是靠外力。对于“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我们要深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分析。

(二)关于“城市化建设”的浅谈

“城市化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其利益实现的背景和条件都应该是在农业领域,这是一个基本逻辑命题。在城市化问题方面,我们需要认清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前者仅仅包括城市空间规模的放大,而后者既包括其内涵结构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也包括农村与城市间的中小城镇的建设;第二是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应该是同步的。其原因在于,没有工业化的发展相适应,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从而形成城市自身发展中的“城市病”。其次,在市民化问题方面,市民化是指农民身份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或者职业的简单变化,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基础上产业的自然提升的结果,这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事实上,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关键是农村城市化,而农村城市化的关键不在于让农民进城就业,而在于让农民造城就业;让农民造城就业的关键不在于让农民发展乡镇工业,而在于让农民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理念和思维、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不是“被城市化”,而是“自主城市化”。

结语

在经济转变的特殊时期,农民利益的实现是具有充分的现实性的,但是对实现途径的清楚认识更是我们能否真正让农民确实得到利益的关键所在。农民利益的实现,其实是各种力量在一定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未必是单一行政力量作用的产物。结合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与农业产业的特点,基于经济转型的方向选择及其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清晰的认识农民利益实现途径,以农民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对农民利益实现的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相应的实现路径和改进方法,最终真正的让农民得到利益。

参考文献:

[1]魏思博.后危机时代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姚望.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表达链条的断裂与铸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6).

[3]沈寨.从农民抗争到农民维权——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模式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徐元明,刘远.农地流转的新特点及农民失权状况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

[5]杨静光.提升制度效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猜你喜欢
现实性经济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探究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后现代视角下微教育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与继续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