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MW CFB锅炉煤种适应性和节能降耗试验研究

2014-08-23 09:31
应用能源技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床温褐煤煤种

(1.广东粤电云河发电有限公司,广东 云浮 527300;

2. 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0 引 言

广东粤电云河发电有限公司配套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开发的国产300 MW等级SG-1036/17.5-M4506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该型锅炉整体采用M型布置,3台汽冷式旋风分离器布置在锅炉炉膛与尾部竖井之间。

1.1 设计参数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表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1.2 燃料特性

表2 锅炉燃料特性数据

续表2

2 锅炉存在的问题

由于褐煤具有水分高、灰分低等特点,所以当运行参数不合理时,锅炉难以建立起必要的灰循环,从而导致锅炉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床温偏高且炉内温度偏差大

锅炉平均床温为930~970 ℃,最高床温长期保持在960 ℃左右,且床温偏差较大。锅炉存在结焦的危险,尤其是印尼褐煤的灰熔点ST仅为1 080 ~1 100 ℃,结焦的危险很大。同时,炉膛中部温度约为930 ℃,而炉顶温度仅为800/737 ℃,炉内温度偏差大。

(2)一次风量大,风室漏渣

锅炉设计一次风量为38万Nm3/h,一、二次风比为6∶4,而实际运行时,满负荷一次风量达到46万Nm3/h,风帽及密相区磨损严重。风室漏渣,致使床压与一次风量降不下来,风机电耗大。

(3)燃褐煤成循环灰特性差

燃褐煤满负荷时炉膛中部压差约为1.8~2.0 kPa。替换煤种后燃煤成循环灰特性明显增强,均化炉膛上下床温的能力提高。

根据锅炉存在的问题,对锅炉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

3 燃烧调整试验

3.1 煤种热重分析结果

可见,褐煤1的反应开始温度为186 ℃,褐煤2反应开始温度为205 ℃,反应指数RI褐煤1为184,反应指数RI褐煤2为182,属于极易着火和燃尽特性煤种。

3.2 燃烧调整试验及结果分析

燃烧调整试验在250 MW工况下进行,共进行了5项单项调整,包括:一二次风比例调整、上下二次风比例调整、回料器运行方式调整、床压调整、给煤方式调整。

3.2.1 试验工况

一二次风比例调整工况:6∶4、5∶5、4∶6。上下二次风比例调整工况:7∶3、5∶5、3∶7。回料器运行方式调整工况:增加返料风、降低松动风。床压调整工况:11 kPa、10 kPa、9 kPa。给煤方式调整工况:根据炉内氧量场情况,均化各给煤点的给煤量。

3.2.2 试验结果

综合上述单项调整试验,试验结果及分析如下:

图1 床温变化

试验过程中,对11个床温高测点进行了记录,由图1可见,调整后11个床温测点值均较调整前有所降低,降低幅度约为10~15 ℃。且无超过970 ℃的床温测点。燃烧调整对于降低床温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图2 风机总电流变化

如图2所示,以其中一点为例,8月21日300 MW工况较调整前风机总电流分别降低了62.9 A和88.9 A,平均比较降低了75.9 A。

其他时间工况与考核工况负荷相同、煤种相同。

调整试验后,对锅炉效率进行了计算,表3表明:在锅炉的各项热损失中,排烟热损失是最主要的因素,排烟热损失约占全部热损失的90%。

通过燃烧调整,虽然灰渣可燃物含量下降,但由于入炉煤的灰分不高,使得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虽有所下降,但并不显著。

通过燃烧调整,实现了降低锅炉床温,降低风机总电耗的主要目的,但进一步提高锅炉效率的主要方法应是降低排烟热损失,回收排烟余热。

表3 锅炉效率计算汇总表

4 结 论

(1)床压降低,一、二次风机电流降低,因此厂用电率下降; 250 MW负荷电耗降低505 kW。

(2)250 MW负荷,在不影响飞灰、底渣燃尽时,氧量调低至2.0%左右,锅炉效率提高,250 MW时锅炉效率达到了93.85%,达到同类机组领先水平。

(3)在保证带负荷能力和床温的基础上,采取低床压运行,节约了电耗,250 MW以上工况床压不高于9 kPa。

(4)由于床温降低,NOX排放值较调整前降低。

[1] 钱 进,王 冠.路面基层中粉煤灰SO3含量超标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森林工程,2012,28(3):51-53.

[2] 岳光溪,等.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传热的影响因素[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 张寿岩,等.大型CFB锅炉的技术改进与参数优化[J].哈尔滨:电站系统工程,2011.

猜你喜欢
床温褐煤煤种
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化
多原料煤种复配成浆性研究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不同烘干温度下褐煤可磨性指数研究
影响CFB锅炉床温的因素及调整策略
混煤掺烧安全性与经济性研究
论煤种变化对五环炉煤气化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控制特性的研究
污泥掺混褐煤水热制固体燃料的理化特性
1 030 MW超超临界锅炉煤种掺烧适应性试验研究
煤粒度对褐煤生物气生成的影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