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三国争霸生死地

2014-08-22 10:20倪海宁
领导文萃 2014年16期
关键词:西陵夷陵江陵

倪海宁

重中之重

曹操翦除群雄、统一北方后,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而处于“肚脐”位置的荆州,自然成为天下谋略之士聚焦的热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作“隆中对”,明确提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认为只有夺取荆州,方能争霸天下。鲁肃也多次向孙权进言,称“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不过,当宏大壮阔的历史画卷变成一张古代军事地图时,人们或许会吃惊地发现:原来,荆州并非一座孤零零的城市,而是个幅员广袤、地形复杂的区域。具体到汉末三国时期,该区域内分布有3处战略要点,即北部的襄阳、东边的江夏和西面的夷陵。从相对位置来看,它们恰以鼎立之势,分据这个“战略大三角”的3个顶端。那么它们中间,哪一个才是最“关键”的呢?

答案就是夷陵。冷兵器时代,凡控制大江大河上游者,便天然地具备了战场优势。道理很简单,进攻一方可以建造战船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从而形成势不可当的有利局面。夷陵地处长江上游、中游接合部,素称“川鄂咽喉”“三峡门户”。由此向西,可经略巴蜀;向北可进击宜城、襄阳、南阳一线,虎视中原;向东,则能直捣荆州腹地江陵,进而兵临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东南则能威逼武陵(今湖南常德)、长沙,真可谓“牵一点而动全局”。

孙刘联军在赤壁击退曹操后,周瑜乘胜追击。曹操退回北方,派大将曹仁断后并负责江陵防务。一番激战后,曹仁退避江陵,苦撑一年多后被迫全线撤退,将江陵拱手让出。而刘备则趁孙曹缠斗之际,轻易攻取了荆州的江南4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随着孙权出于共同抗曹的需要,将刚夺得的以江陵为中心的南郡南部也“借”给刘备,当时共有8郡的荆州被一分为三:曹操收缩到北边的南阳郡和南郡北部,刘备控制荆州西南部近5郡之地,孙权则据有荆州东南部的江夏郡,“三足鼎立”局面雏形已现。

三国后期,蜀汉先亡,曹魏随之亦为晋取代。三足鼎立变为晋吴对峙,夷陵也成了晋吴争夺的前沿。272年,吴国西陵督步阐率众降晋,名将陆抗立即率大军奔赴西陵平叛。西晋急令各路兵马驰援步阐。其中,车骑将军羊祜率部直捣江陵以分吴军之势,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荆州刺史杨肇率步军东西对进杀向夷陵。如此夹击之局,对吴国相当不利,吴军众将担心江陵有失,力劝陆抗从西陵回撤。陆抗却力排众议,不为敌佯动招数所迷惑,集中兵力在西陵城外“围点打援”,很快夺回西陵,斩步阐,使吴国转危为安。

梦断之所

《三国演义》里,作家罗贯中将蜀汉人物塑造成千古英雄,将他们所执着追求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视为民族大业。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蜀汉不仅未能实现统一,反而最早灭亡。对此,学术界多认为“大意失荆州”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祸根”,这个观点当然是对的,但仍需进一步叩问:荆州因何而失?为何丢了荆州,就难以夺回?所有问题的症结,依然在夷陵。正是由于刘备集团没有足够重视夷陵防务,才导致该地在顷刻间丢失,并直接影响到荆州乃至蜀汉的前途命运。

219年,关羽自荆州北上发起樊城战役,并利用雨季洪水大败曹军“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关羽虽初战告捷,但曹仁、满宠死守樊城不退,徐晃等各路援军纷纷赶来,樊城前线顿呈胶着状态。而随着孙权“背后一刀”得手,接下来上演的便是关羽兵败身死的惨剧了。

221年,蜀汉为夺回荆州,大举伐吴。从《三国志》等史料记载看,孙刘双方投入的兵力均在5万以上,规模确实不小。此战历时也久,从221年7月打到222年8月,最后以刘备惨败告终。一地之失,不仅令“隆中对”的“荆益分进合击中原”化为空谈,甚至让蜀汉残留的半壁江山也陷入危局。而后来诸葛亮的6次北伐,不过是力不从心的“空劬劳”之举,“复兴汉室”终成一枕黄梁。后人多批评刘备夷陵之败,是“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机,在一个错误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殊不知,刘备拼老命要夺回夷陵,恰恰是因为他在“亡羊补牢”,只可惜最终功败垂成。

万事皆有由,盛衰岂无凭。关键时刻,一个地理节点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历史天平上的重大砝码。在三国时代,夷陵“要害”鹿死谁手,足令功业之兴衰成败初见分晓:曹魏因失夷陵而不得不承认“天下三分”,却又因孙权袭占夷陵、终置关羽于死地而避过最大的危机;孙吴因掌控夷陵而能龙盘虎踞稳居江东数十载;家底最薄的西蜀,则落得托孤白帝城、秋风五丈原。

(摘自《世界军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陵夷陵江陵
江陵之旅
江陵愁望寄子安
清泰陵卜建影响西陵寺庙布局考析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庆夺金
处理土地权属纠纷要讲『 铁证』
简牍所见西陵、西平考
对夷陵之战刘备战略决策之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