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所见西陵、西平考

2008-10-09 09:50蔡万进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西陵西平西汉

蔡万进

摘 要:西陵与西平两县自西汉初年至西汉晚期一直并行设置,西陵与西平县名两者并不存在因袭沿革关系,至东汉光武帝时,西陵县被省并,而西平县得到了保留,终东汉一代以至魏晋,西平为县不改,相反西陵被省并后却被沦降为乡、亭,古西陵不仅属于古代的西平县,而且同样也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县。

关键词:西汉;西陵;西平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195—03

2006年10月本人有幸应邀参加中国河南西平嫘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翻检查阅西平历史文化资料过程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潕水注》的一条记载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为:“(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①根据上述《水经》注文,不难得出如下两点认识:一是古柏国地汉时称西平;二是汉时西平县名系由西陵改称而来,也就是说西平县名的来历与西陵地名有关。就现已发表的汉简资料而言,至少有两处资料与《水经·潕水注》的记载扞格抵牾,为方便考证计,兹分别迻录分析于下。

第一处资料见于《武威汉简·王杖十简》:“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部游徼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因)诉,地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简7—9)②王杖十简,可分为四部分:第一简为第二至九简两文件之序目;第二、三简为第一文件,是建始二年(前30)养老受王杖之制书;第四至九简为第二文件,包括“本二年”(陈梦家考证“本二年”即哀帝建平二年,即公元前5年,此说可从)养老受王杖之制书及河平元年(前28)辱老处刑之判例;第十简记幼伯受王杖事。简7—9所载判例是一则西汉成帝河平元年汝南太守上报疑难案件于廷尉、廷尉依法处断回复的奏谳案例,附于“本二年”制书之后。这说明,迟至西汉成帝河平元年与哀帝建平二年间,汝南郡辖县中仍然设置有一名为西陵的县。《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条云:汝南郡,“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强、富波、女阳、阳、吴房、安成、南顿、朗陵、细阳、宜春、女阴、新蔡、新息、阳、期思、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西华、长平、宜禄、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关于《汉书·地理志》的断代,《地理志》后序云:“迄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清人钱大昕研究《汉志》后认为:“班志郡国之名,以元始二年户口籍为断,其侯国之名,则以成帝元延之末为断。”③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通过对《汉书·地理志》所载政区的具体考证,指出:“汉志所载各郡国版图并不断于同一年。”“大抵是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各郡国的版图(即所属县目)。”④《汉书·地理志》所载汝南郡37县中有“西平”而无“西陵”,但如果考虑成帝河平元年至哀帝建平二年恰在“元延(前9)绥和(前8)之际”,以及王杖十简第十简所记“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幼伯生,永平十五年受王杖”,墓主幼伯之死当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之后的话,汝南郡在西汉成帝河平至“元延绥和之际”有可能既设西陵县,又置西平县,也就是说西汉晚期汝南郡中西陵县与西平县并置。

第二处资料,即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也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简457载:“西陵、夷道、下隽、析、郦、邓、南陵、比阳、平氏、胡阳、祭(蔡)阳、隋、西平、叶、阳成、雉、阳安、鲁阳、朗陵、犨、酸棗。”⑤《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施行的法律。“西陵”与“西平”同书一简,虽无资料直接证明二者同为汉初汝南郡属县,但至少表明西汉初年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既有西陵县,又有西平县。《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汝南郡,高帝置。”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汝南郡沿革”称:“《汉志》云,汝南郡,高帝置,但无确证。”⑥但我们认为无论高帝时期汝南郡设置与否,简457中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属县同名的西平、阳安、朗陵,以及《二年律令·秩律》中其他竹简所记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属县同名的慎(简448)、归德(简451)、安阳(简453—454)、阳城(简458)、定陵(简460)、女阴(简460)等县至少在西汉初年即已设置。

汝南郡地位重要,因此,有汉一代,其行政区划变动比较复杂。令人欣喜的是,尹湾汉墓简牍⑦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西汉晚期汝南郡的行政区划实际成为可能。尹湾汉简《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YM6D3、4),记录了当时东海郡属县长吏的籍贯、原任官职、升迁原因、现任官职等事项,其中籍贯为汝南郡的有:戚右尉汝南汝阴肩□故太守属以廉迁(YM6D3正),费丞汝南郡汝阴郭□故廷尉史(?)……(YM6D3正),费右尉汝(?)南(?)……(YM6D3正),利成丞汝南郡汝阴兒勳故罷将户车□□□□□令史水衡都尉书佐(YM6D3正),厚丘左尉汝南郡汝阴陈逢故五官□□□以功迁(YM6D3正),厚丘右尉汝南郡汝阴故大司农属以功迁(YM6D3正),曲阳尉汝南郡召陵夏圣故南海太守文学卒史以功迁(YM6D3反),良成相汝南郡细阳周□故□□□□以功迁(YM6D3反),武阳侯国丞汝南郡西华邑尹庆故武都太守文学卒史以功迁(YM6D4正),盐官丞汝南郡汝阴唐宣故太常属以功迁(YM6D4正)。尹湾六号汉墓所出简牍记有西汉晚期成帝“永始”(YM6D6正“永始四年”)、“元延”(YM6D10反“元延元年”)等年号,并出土有据考为元延二年、三年的历谱两份,这说明该名籍所记郡国属县版图的年代正与《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版图断于“元延绥和之际”相合,或可认为尹湾汉简《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郡国属县版图即是《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版图的真实反映。该名籍中,籍贯为汝南郡的共10人,分属当时汝南郡汝阴(7人)、召陵(1人)、细阳(1人)、西华邑(1人)等四县,这四县均见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所不同的是,《汉书·地理志》记西华为县,尹湾汉简记西华为邑,纠《汉书·地理志》记载之误。不唯如此,尹湾汉简《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汝南郡周边郡国,如淮阳国(圄、陈)、颍川郡(许、颍阴、长杜、湼阳、长社、郾、周承休)、南阳郡(堵阳)、沛郡(相、竹、靳、轾、萧、建平、沛、栗、谯)、六安国(阳泉、六)等的辖县设置情况还为我们勾勒出了成帝晚期汝南郡疆域的大致轮廓。尽管说尹湾汉简《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YM6D3、4)中没有出现西平县与西陵县籍的人员,但从《汉书·地理志》和上引王杖十简判例中“汝南西陵县”之语可以看出,西平与西陵两县在西汉晚期同为汝南郡属县且各自未被省并则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战国秦汉时期西陵的地望,《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史记楚世家》:“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六国年表》: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拔鄢、西陵”。二十一年“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秦本纪》:“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白起列传》:“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竞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次郢为南郡。”可见,西陵属白起在公元前279年所拔鄢、邓等五城之一。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卷六曰:“案《楚世家》:顷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徐广曰:属江夏。《汉志》:江夏郡有西陵县,在今黄州府黄冈县西二里。《水经注》以为即白起所拔之西陵。《正义》引《括地志》主之。非也。《策》云拔鄢、郢、东至竟陵,竞陵为今天门县。则当时秦兵所及亦仅至安陆而止,未尝越汉阳、武昌而至黄州也。”钱穆《史记地名考》卷十二亦云:“西陵,不得在江夏。”颇有见地。在公元前279、278年以前,秦不断东出函谷关,攻打占领河南中部、南部的魏、韩、楚等国领土,现据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所记,将这一战争进程梳理如下:昭王二年,攻皮氏(简2——1,魏地,今山西河津西),四年,攻封陵(简4——1,魏地,今山西芮城西南),五年,攻蒲反(简5——1,魏地,今山西永济西),六年,攻新城(简6——1,楚地,今河南襄城),七年,新城陷(简7——1),八年,新城归(简8——1),九年,攻析(简9——1,楚地,在今河南西峡境),十三年,攻伊阙(简13——1,山名,今河南洛阳龙门),十四年,伊阙(简14——1),十五年,攻魏(简15——1,),十六年,攻宛(简16——1,韩地,今河南南阳),十七年,攻垣、枳(简17——1,魏地,垣在今山西垣曲东南,枳在河南济源南),十八年,攻蒲反(简18——1,),廿年,攻安邑(简20——1,魏地,今山西夏县西北),廿一年,攻夏山(简21——1,韩地,位置不详),廿四年,攻林(简24——1,魏地,今河南尉氏西),廿五年,攻兹氏(简25——1,赵地,今山西汾阳南),廿六年,攻离石(简26——1,赵地,今山西离石),廿七年,攻邓(简27——1,楚地,今河南邓州市),廿八年,攻鄢(简28——1,楚地,在今湖北宜城县南),廿九年,攻安陆(简29——1,楚地,在今湖北云梦、安陆一带)。

从《编年记》所记看,在公元前278年之前,秦夺取韩、魏、楚三国之城无有超出河南中部、南部这个范围的,而河南的中南部战国时乃为楚国北疆,这就证明白起公元前279年所率兵攻占的这个楚“西陵”只有可能是在黄河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之间的地带,也就是说,战国中晚期,在黄河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之间有一个称为“西陵”的地名,这个地方在公元前278年,即秦南灭郢设置南郡的前一年(前279年),秦曾攻取了包括西陵、邓(《编年记》载“攻邓”在秦昭王廿七年即公元前280年)、鄢等地,并赦罪民迁居之,而攻取楚之上述之地的战争同样也是由白起干的。《编年记》中所记虽然缺载“攻西陵”战争,从上述传世文献所记,确与秦将白起攻取楚之鄢、邓等五城同在公元前278年之前一年。这就说明这个“西陵”不可能属长江沿岸的江夏郡,而只能在黄河以南、淮河一线以北的河南境内。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7所记“西陵”之县,其名当源于此,其地当即此地,与“西平”县同书一简,则表明至迟高后二年现在的河南境内汉初之时曾有西陵与西平两县并置的事实,如果考虑王杖十简和《汉书》的记载(西汉末年两县同属汝南郡一郡),那么,张家山汉简所载汉初的西陵与西平两县当相距不远,抑或邻县,甚或也为同郡属县。

既然西陵与西平两县自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吕后)至西汉晚期(汉成帝、哀帝、平帝)一直并行设置,那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云“汉曰西平……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就只能纯属臆测了。郦道元是北魏人,离两汉年代久远,不熟地名沿革,应属正常。西陵与西平县名两者并不存在因袭沿革关系,实际情况有可能是在西汉并行设置二百余年的西陵与西平两县,至东汉光武帝时,由于光武帝“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县道侯四百余所”⑧,西陵县被省并,而西平县得到了保留,终东汉一代以至魏晋,西平为县不改,相反西陵被省并后却被沦降为乡、亭,如《魏志·和洽列传》:“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水经注》:“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之乡、之亭与西平之县同处一地,这又反证了西汉西陵与西平同处一郡为县并相邻的事实。西陵一名,渊源久远,《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张守节《正义》曰:“西陵,国名也。”古国名多与族名相同,是知嫘祖故里当即古西陵国所在地。西陵这一因西陵氏、西陵国而得名的地名,西汉时又与西平同为汝南郡属县,东汉初省并西陵县以后其地先后设置为西平县之乡(西陵乡)、之亭(西陵亭),古西陵不仅在历史上的西平,而且同样也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

注释

①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635页。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140页。

③《二十二史考异》卷九《侯国考》。

④⑥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24、43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95—197页。

⑦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

⑧杜佑:《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中华书局,1984年,第907页。

责任编辑:王 轲

猜你喜欢
西陵西平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清泰陵卜建影响西陵寺庙布局考析
西汉
篁岭晒秋
张西平
扎西平措
也说杜诗中的“西陵”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处理土地权属纠纷要讲『 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