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鸽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里放了一个小小的装置,这个装置隔一段时间就会释放出一粒食物。鸽子漫无目的地在笼子里踱步、啄食、跳跃、挠痒。当它做挠痒动作时,食物正好从装置里掉出来,鸽子兴奋地走过去吃掉食物,并且开始不断重复挠痒这个“引出”食物的动作,它以为是这个动作导致了食物的出现。另一只鸽子恰好是在跳跃时看到食物掉出来,它就会不断地跳跃去“引诱”食物再次出现。
显然,鸽子对自己的行为和食物出现这两件事之间作了因果关系的推导,并且对此深信不疑,这就是“鸽子迷信”。所谓迷信,就是指相信未经科学证实的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当然要比鸽子聪明许多,但是在对领导力的迷信上,人类似乎比鸽子也聪明不了多少。
已经过世的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曼多曾经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领导力迷信”。他创造了几种情形观察同样的领导行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产生不同结果的时候,人们会如何评价这些本质相同的领导行为。
在一种情形中,该领导在上任一年之后,公司的业绩提高了2%;在另一种情形中,同是一个领导,但公司的业绩提高了10%;在第三种情形中,公司业绩则提高了25%。他发现,公司业绩提高得越多,人们将此归结于领导的可能性越大。在另一个实验中,他把领导上任后公司的业绩改成了下降:下降的幅度分别为2%、10%和25%。结果发现,业绩下降得越多,人们越有可能把这个结果归结于领导而不是其他原因。后来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对领导力的浪漫联想”。
有趣的是,领导力迷信不仅普通的被领导者有,就是领导者本人也常常不能避免。他们相信是自己做的某一件事“导致”了成功。因为这样的归因,该领导就常常想重复“那件事”,以期再度辉煌。但是,时过境迁再加上归因错误,这样的辉煌往往难以再度出现。“领导力迷信”倾向较强的领导者会并发对自己估计过高、过分自信、自我陶醉的症状,而且特别享受变成明星的待遇。
这些“明星领导”频繁出现在各种领袖论坛、电视屏幕或高校商学院的课堂上。他们热衷于为未来的商业领袖们传经送道,却忘记了自己还是天天面临着激烈竞争的企业的领导,还有一摊子“正事”需要处理。这种领导手中的企业要持续发展恐怕困难重重,尽管他们经常宣传或许也相信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但其实不仅别人在没有获得他们的内外部条件的情况下一般无法复制这些成功,就是他们自己也会由于导致和维系企业成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兵败滑铁卢。而那些曾显赫一时的企业家在陨落后,又有几个是东山再起复制成功的?
国内有个企业很有名、个人名气却不大的企业家曾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把企业家做小,企业才能做大。”国外也有这种例子,比如杰克·韦尔奇在担任GE(通用电器)的CEO时算不上什么名人(那时我每次在课堂上问学生谁是韦尔奇,大部分人都摇头说不知道),他是在退休之后才开始传经送道,成为明星的。
再举个极端点的反例,三国时的诸葛亮可谓是当时名气最大,也最具“迷信”色彩的CEO,鲁迅曾点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但他治下的蜀国却一直是三国中“市场占有率”最低的集团。他出山时司马徽曾说“刘玄德得其人,而孔明不得其时”。这句话道出了经营的时机、环境往往是比领导人的领导力更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如果把领导力迷信当作影响企业生死兴衰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与这类领导者普遍拥有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信条形成悖论: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容易复制,那也就难以称其为核心竞争力了。这就像对于一只鸽子,蹦跳挠痒谁不会?
(摘自《北大商业评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