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锋
摘 要:时大彬之典重,价拟璆琳;陈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李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欧正春肉好,而工凝刻画;求其美丽,则争称沈君用离奇;尚彼浑成,佥曰陈用卿醇饬;“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关键词:紫砂陶器;供春;时大彬;变革
1 前言
紫砂壶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风华绝代,一定有其内在的魅力。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特别的工艺和文化内容,它造型丰富,式样繁多,规格齐全,千姿百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 紫砂壶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是用细缸土制造茶壶的第一人,却因为身处僻远而没留下姓名。随后,周高起提及的另一人是供春,颐山家童。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称赞供春为开山师祖,“在髫龄而颖异,寓目成能;借小伎以娱闲,因心挈矩。过土人之陶穴,变瓦以为壶;信异僧而琢山,斫阴凝以求土……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并评价供春对紫砂壶造型的贡献:“稽三代以博古,考秦汉以程功。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方兮若印,角隅刻以秦琮。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
紫砂陶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造型多样,光彩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它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一般呈紫红色,不施釉故黍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多的是紫砂茶壶,不管地下出土、世间流传,大部门是茶具。由于紫砂茶壶式样多种,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具有:用开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等好评,高士名儒更视为“拱璧”。因而茶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目多,流传广。自明代嘉靖年间以后,紫砂制品走向繁荣时期,紫砂茶壶居于首位。
供春的作品不多,且多湮没,明代的周高起没有亲眼见过,只从时大彬的仿器中知道其刻款,清代乾隆年间的吴骞也自叹福薄:“供春壶已世间不复存在了。”以开凿善卷洞知名的储南强却在地摊上买回一把“供春”刻款的茶壶,树瘿壶。这把茶壶造型成为当今紫砂艺人仿制、学习的标本,并为紫砂爱好者津津乐道。
吴经墓葬壶无疑是紫砂壶早期的实物(下接第56页)标准,它具有较多的原始性,胎泥带有胎缸的品质,不够纯正,成型工艺也较多具有制作钢瓮日用粗陶的痕迹,器物造型简单大方,多为圆器。
明代万历年间的紫砂名工巧匠除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三大妙手外,还有许多民间艺人,他们对紫砂陶的成型工艺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对后来的紫砂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紫砂出现了初步的繁荣。时大彬之典重,价拟璆琳;陈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李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欧正春肉好,而工凝刻画;求其美丽,则争称沈君用离奇;尚彼浑成,佥曰陈用卿醇饬;“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明代又是一个保守与前进、严酷与浪漫并存的非常时代,充满矛盾和怀才不遇是这时文人的普遍心结。他们渴望世外桃林、超逸脱俗。当时时大彬作为一个身处底层的紫砂艺人,能与当时艺术界顶尖人物“品茶试茶之论”,可见大彬时名之盛。明万历至明末这个时期,紫砂泥一改以前的粗气,重视砂泥原料色泽的调配,手工艺成型方法日趋成熟,紫砂艺人在先人优秀工艺成果中汲取精华,予生活中启迪。
3 结语
宜兴紫砂陶艺历史悠久, 在传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也逐渐跟着时代脚步进行着改变和完善,一壶在手,把玩抚弄,赏心艺事,人间快乐自在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