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琳
摘 要:本文参考了有关冰裂纹釉的物化测试分析报告,并以相关测试数据为依据,选用唐山附近出产的陶瓷原料,采用现代制瓷工艺,并用氧化气氛的隧道窑烧成。通过制定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法,探讨了Si/A1摩尔比、乳浊添加剂、碱金属配比、施釉厚度、稀有元素添加及烧成制度等因素对冰裂纹青瓷釉呈色的影响。当SiO2/Al2O3值为8.7,钾、钠长石比为1:3、锆英石为1%、滑石为0.8%、氧化锌0.5%、钒蓝为0.4%~0.5%;喷釉厚为1.2~1.5mm;在1240 ℃隧道窑氧化焰中烧成,保温25 min,并采用适当的降温速率,能得到效果较好的冰裂纹釉。
关键词:氧化气氛;冰裂纹釉;影响
1 前言
开裂是釉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开裂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煅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于坯体的收缩率。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开片釉,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使纹路呈棕绿色;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煅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进行第二次煅烧,使釉面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由于开片裂纹的稀密和图形不同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1]。
例如:冰裂纹青釉的研究,其矿物原料的种类、组成、烧成气氛等因素都将会影响釉色。根据还原阶段气氛的强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青瓷色调,如:粉青、梅子青、冬青等,如果控制不当就会造成熏烟、积碳等缺陷[2]。 南北方因原料及烧成工艺等不同,青瓷的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别。因北方本地原料含钛较高适合氧化气氛烧成,在参考不同青瓷制造工艺的基础上,笔者从配方、烧成制度与气氛、硅铝比、各种氧化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详细的阐述了各因素在青釉氧化气氛烧成过程中的影响,并添加适量着色剂,实现了青釉在氧化气氛的稳定烧成。从裂纹釉的角度来看,怎样在不使用含铅熔块,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通过配比而获得色彩明亮、裂纹均匀,且极具艺术美感的效果的冰裂纹釉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2 冰裂纹釉的形成原因及实验内容
2.1 冰裂纹釉的形成原因
陶瓷产品釉面裂纹的产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坯釉之间的膨胀系数不适应,根据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且△α>0.45×10-6以上能形成裂纹釉的原则,通过合理控制釉的化学成份,确定Si/Al比例,提高其膨胀系数,可以得到一种网状均匀分布的冰裂纹青釉。
釉面产生裂纹在一般釉中是一种缺陷,从艺术角度来讲确属独特的艺术效果,然而并不是说产品釉面出现裂纹就是成功的裂纹釉。因此,裂纹釉的试制一方面是追求釉面裂纹釉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追求裂纹形成后的艺术效果。所以,在提高釉料的膨胀系数的同时,还重点考虑到釉料的成熟温度需与大生产的实际烧成温度相适应。因此,在配方中加入一定的长石、石灰石等远离可降低釉料的成熟温度。同时,还可增大釉的高温粘度,使微气泡分布均匀。如果再加入一定的乳浊剂,在适当烧成制度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本实验所采用的原料有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唐山石英、滑石;着色剂采用纯化工原料钒蓝;添加剂有工业级的氧化锌、锆英石,颗粒细度均过350目筛。原料的化学组成如表1所示。
2.3 实验所用的仪器及设备
本实验所采用的仪器及设备如表2所示。
2.4 冰裂纹釉制备的工艺流程
本实验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5 实验内容
2.5.1助熔体系对冰裂纹釉的影响实验
采用“碳酸钙-钾长石-钠长石”的三元配方进行实验调整,以确定石灰-碱釉系统的合适配比。
2.5.2硅铝比对冰裂纹釉的影响实验
在确定石灰—碱釉系统基础配比的前提下,探讨硅铝比的变化对釉色的影响,各配方釉式如表3所示。
2.5.3烧成工艺对冰裂纹釉的影响实验
针对硅铝比系列配方,进行烧成工艺的系列实验,对比观察烧成温度、升温制度对釉色的影响。烧成温度分别选择1210℃、1240℃进行对比。
对熔融阶段,分别采用3.5℃/min、4.5℃/min、6℃/min三个不同的升温速率,进行对比实验。
2.5.4非着色氧化物对冰裂纹釉的釉层裂纹影响实验
选釉色效果较好的4#为基础配方,加入氧化锌、氧化锆、氧化钛、滑石等进行对比实验,并讨论各种氧化物对釉层的影响。
2.5.5着色氧化物加入量对对冰裂纹釉的釉呈色影响实验
在基础釉配方中(无氧化铜、氧化铁等显色成份),引入氧化钴、氧化铬、钒蓝等着色物质,观察其对釉色的影响。
2.5.6釉厚对对冰裂纹釉的釉面呈色及裂纹效果影响实验
釉层厚度对釉面呈色及裂纹效果如表4所示。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助熔体系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三角形法进行配方调整,如图2所示。
样品烧后1# 釉面无熔融迹象,粗糙,呈白色,未烧熟;2#釉面熔融,略显无光,偏黄绿色;3#釉面熔融,略显无光,偏黄绿色;4#釉面较光亮,呈较深的青色,略有玉质感,裂纹效果一般;5#釉面较光亮,呈较深的青色,略有玉质感,裂纹效果较好;6#釉面较光亮,呈较深的青色,略有玉质感,裂纹效果最好;7#釉面熔融,略显无光,黄色,冰裂纹效果一般,有流釉现象;8#、9#、10#三个样品的效果基本与7#效果类似。
通过对比试样发现:当碳酸钙与长石的含量呈一定比例时,产品可呈现出理想的青色调和均匀的裂纹效果。随着碳酸钙含量的减少、长石含量的增加,烧成温度先降低,后逐渐提高,釉色呈现出由黄绿到青色、再到黄色的变化趋势,釉面光泽柔和,不刺眼,青釉厚而不流,气泡不致变大,从而获得丰满优雅、有如美玉一样的独特风格。实验结果表明[3],高钙釉会导致釉料的烧成温度过高,无裂纹效果;长石釉则会导致釉色及釉层状态发生改变,裂纹效果明显。而且在钙-碱釉助熔体系中,釉料具有较低的共熔点,釉层能呈现出理想的釉色及玉质感。对钙-碱釉组成进行细化研究发现:当碳酸钙含量为14%~20%、长石总量在70%~80%时,产品出现柔和的玉质感,裂纹效果明显。
3.2 硅铝比的影响
由表5可知:随着硅铝比的增大,釉色先加深,随后变浅。釉色加深说明釉料烧成温度降低,釉色变浅则说明釉层趋于析晶的变化趋势。硅铝比达到中间值,即8~9时,釉料烧成温度合适,呈现出良好的透光度及玉质感。
3.3 烧成工艺的影响
在同一烧成温度下,随着硅铝比的增加,釉色呈现由浅绿到深绿,再到青色的变化趋势;同一配方,随着温度的增加,釉色逐渐加深。
从烧成温度可以看出,大多数配方具有较宽的烧成温度范围,大约为30~40℃。由于条件限制,当最高烧成温度为1240℃时,7#样品出现生烧现象。
研究证明,对于4#样品,烧成温度在1240℃时,可得到玉质感效果好,釉面光滑细腻似羊脂,非常美观的产品。当烧成温度较低时[4],熔体粘度大,质点的扩散速率下降,迁移活化能增大,不利于析晶,釉面呈光泽透明。当烧成温度较高时,SiO2在熔体中没有达到饱和,因此,釉面以玻璃质为主,呈现光亮效果。高温阶段适当的保温时间使晶体的结构趋于完整。保温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晶粒过分长大以致釉面粗糙。但保温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结晶不充分,导致釉面析晶较少。实践证明,当保温时间在25 min时,可获得釉面半透光效果较好的釉面。
3.4 非着色氧化物的影响
3.4.1氧化锌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1.5%、2%、4%的氧化锌进行对比。实验发现:随着氧化锌含量的增加,釉层中气泡逐渐变少,且可见大气泡逐渐变多,釉层逐渐趋于透明,釉色呈现出由青转绿的变化趋势。实验证明:加入氧化锌,能明显降低釉层粘度、增强釉层透光度,并改变釉层的颜色。所以,氧化锌的含量应该控制在0.5%以下,才能得到理想的青色调及玉质感产品。
3.4.2滑石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2%、4%的滑石。结果发现:当滑石含量为2%时,釉层中出现大量气泡;随着用量继续增加,釉面变粗糙;当滑石含量为4%时,釉层有白色小晶体生成,釉面略显无光。实验表明,当滑石的含量在1%以下时,釉层效果良好。
3.4.3氧化锆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1.5%、3%、6%的锆英石(以锆英粉姓氏引入,并调整石英含量,以保证除锆英粉引入的氧化锆外,其他含量不变)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随着氧化锆含量的增加,釉层逐渐乳浊失透、釉色变白。当氧化锆含量在1%左右时,釉层呈现较好的半透光性,玉质感较强;当氧化锆含量在3%时,透过性逐渐减弱;当氧化锆含量在6%以上时,釉面完全失透。所以,本文中氧化锆含量应该控制在1%以下效果最佳。
3.5 着色氧化物加入量对釉呈色的影响
在4#样品中分别添加0.2%、0.4%、0.5%、0.6%、0.8%、1%的钒蓝色料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加入0.4%~0.5%的钒蓝,釉面呈粉青釉色,使氧化焰烧出的釉色更加自然,贴近于粉青的呈色。
3.6 釉厚对冰裂纹的影响
由0.8mm、1.2mm、1.5mm、1.8mm四组厚度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釉厚在1.2mm~1.5mm时,釉面呈半透光、半乳浊的玉质效果;裂纹效果明显,分布均匀,开片大小合适。
3.7 多因素对冰裂纹釉的影响
本文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法,进一步确定影响冰裂纹釉的因素及含量,以期找出最佳的冰裂纹釉配方组成。采用正交法分析影响冰裂纹釉的因素如表6所示。
具体实验方案如表7所示。
分析A-1~A-9这9组正交试验,对比影响釉面效果的主次因素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影响裂纹釉效果的主要因素为钾、钠长石,锆英石;次要因素为滑石、氧化锌,且适当控制他们的含量可获得理想的裂纹釉产品。
4 结语
经过反复试验,当SiO2/Al2O3值为8.7、钾钠长石比为1﹕3;锆英石为1%、滑石为0.8%、氧化锌为0.5%、钒蓝为0.4%~0.5%;喷釉厚为1.2mm~1.5mm;在1240℃隧道窑氧化焰中烧成,保温25min,并采取适当的降温速率,能得到裂纹效果较好的产品。釉层中析出了大量方石英晶体,分布于整个釉层间,釉面平滑细腻,有丝绢般光泽,外形美观。
参考文献
[1] 叶宏明,李国帧,劳法盛. 龙泉青瓷生产工艺总结[M].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171-207.
[2] 李其江,吴隽,吴军明,等.龙泉粉青釉的仿制及呈色机制研究[J].陶瓷学报,2009,12.
[3] 浙江省轻工业厅.龙泉青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 周建儿,董伟霞,包启富,等.冰裂纹釉的制备[J].中国陶瓷,2014,01.
[5] 胡志强.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2.
[6] 成岳,夏光华.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验设计方法[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3.2 硅铝比的影响
由表5可知:随着硅铝比的增大,釉色先加深,随后变浅。釉色加深说明釉料烧成温度降低,釉色变浅则说明釉层趋于析晶的变化趋势。硅铝比达到中间值,即8~9时,釉料烧成温度合适,呈现出良好的透光度及玉质感。
3.3 烧成工艺的影响
在同一烧成温度下,随着硅铝比的增加,釉色呈现由浅绿到深绿,再到青色的变化趋势;同一配方,随着温度的增加,釉色逐渐加深。
从烧成温度可以看出,大多数配方具有较宽的烧成温度范围,大约为30~40℃。由于条件限制,当最高烧成温度为1240℃时,7#样品出现生烧现象。
研究证明,对于4#样品,烧成温度在1240℃时,可得到玉质感效果好,釉面光滑细腻似羊脂,非常美观的产品。当烧成温度较低时[4],熔体粘度大,质点的扩散速率下降,迁移活化能增大,不利于析晶,釉面呈光泽透明。当烧成温度较高时,SiO2在熔体中没有达到饱和,因此,釉面以玻璃质为主,呈现光亮效果。高温阶段适当的保温时间使晶体的结构趋于完整。保温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晶粒过分长大以致釉面粗糙。但保温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结晶不充分,导致釉面析晶较少。实践证明,当保温时间在25 min时,可获得釉面半透光效果较好的釉面。
3.4 非着色氧化物的影响
3.4.1氧化锌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1.5%、2%、4%的氧化锌进行对比。实验发现:随着氧化锌含量的增加,釉层中气泡逐渐变少,且可见大气泡逐渐变多,釉层逐渐趋于透明,釉色呈现出由青转绿的变化趋势。实验证明:加入氧化锌,能明显降低釉层粘度、增强釉层透光度,并改变釉层的颜色。所以,氧化锌的含量应该控制在0.5%以下,才能得到理想的青色调及玉质感产品。
3.4.2滑石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2%、4%的滑石。结果发现:当滑石含量为2%时,釉层中出现大量气泡;随着用量继续增加,釉面变粗糙;当滑石含量为4%时,釉层有白色小晶体生成,釉面略显无光。实验表明,当滑石的含量在1%以下时,釉层效果良好。
3.4.3氧化锆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1.5%、3%、6%的锆英石(以锆英粉姓氏引入,并调整石英含量,以保证除锆英粉引入的氧化锆外,其他含量不变)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随着氧化锆含量的增加,釉层逐渐乳浊失透、釉色变白。当氧化锆含量在1%左右时,釉层呈现较好的半透光性,玉质感较强;当氧化锆含量在3%时,透过性逐渐减弱;当氧化锆含量在6%以上时,釉面完全失透。所以,本文中氧化锆含量应该控制在1%以下效果最佳。
3.5 着色氧化物加入量对釉呈色的影响
在4#样品中分别添加0.2%、0.4%、0.5%、0.6%、0.8%、1%的钒蓝色料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加入0.4%~0.5%的钒蓝,釉面呈粉青釉色,使氧化焰烧出的釉色更加自然,贴近于粉青的呈色。
3.6 釉厚对冰裂纹的影响
由0.8mm、1.2mm、1.5mm、1.8mm四组厚度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釉厚在1.2mm~1.5mm时,釉面呈半透光、半乳浊的玉质效果;裂纹效果明显,分布均匀,开片大小合适。
3.7 多因素对冰裂纹釉的影响
本文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法,进一步确定影响冰裂纹釉的因素及含量,以期找出最佳的冰裂纹釉配方组成。采用正交法分析影响冰裂纹釉的因素如表6所示。
具体实验方案如表7所示。
分析A-1~A-9这9组正交试验,对比影响釉面效果的主次因素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影响裂纹釉效果的主要因素为钾、钠长石,锆英石;次要因素为滑石、氧化锌,且适当控制他们的含量可获得理想的裂纹釉产品。
4 结语
经过反复试验,当SiO2/Al2O3值为8.7、钾钠长石比为1﹕3;锆英石为1%、滑石为0.8%、氧化锌为0.5%、钒蓝为0.4%~0.5%;喷釉厚为1.2mm~1.5mm;在1240℃隧道窑氧化焰中烧成,保温25min,并采取适当的降温速率,能得到裂纹效果较好的产品。釉层中析出了大量方石英晶体,分布于整个釉层间,釉面平滑细腻,有丝绢般光泽,外形美观。
参考文献
[1] 叶宏明,李国帧,劳法盛. 龙泉青瓷生产工艺总结[M].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171-207.
[2] 李其江,吴隽,吴军明,等.龙泉粉青釉的仿制及呈色机制研究[J].陶瓷学报,2009,12.
[3] 浙江省轻工业厅.龙泉青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 周建儿,董伟霞,包启富,等.冰裂纹釉的制备[J].中国陶瓷,2014,01.
[5] 胡志强.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2.
[6] 成岳,夏光华.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验设计方法[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3.2 硅铝比的影响
由表5可知:随着硅铝比的增大,釉色先加深,随后变浅。釉色加深说明釉料烧成温度降低,釉色变浅则说明釉层趋于析晶的变化趋势。硅铝比达到中间值,即8~9时,釉料烧成温度合适,呈现出良好的透光度及玉质感。
3.3 烧成工艺的影响
在同一烧成温度下,随着硅铝比的增加,釉色呈现由浅绿到深绿,再到青色的变化趋势;同一配方,随着温度的增加,釉色逐渐加深。
从烧成温度可以看出,大多数配方具有较宽的烧成温度范围,大约为30~40℃。由于条件限制,当最高烧成温度为1240℃时,7#样品出现生烧现象。
研究证明,对于4#样品,烧成温度在1240℃时,可得到玉质感效果好,釉面光滑细腻似羊脂,非常美观的产品。当烧成温度较低时[4],熔体粘度大,质点的扩散速率下降,迁移活化能增大,不利于析晶,釉面呈光泽透明。当烧成温度较高时,SiO2在熔体中没有达到饱和,因此,釉面以玻璃质为主,呈现光亮效果。高温阶段适当的保温时间使晶体的结构趋于完整。保温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晶粒过分长大以致釉面粗糙。但保温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结晶不充分,导致釉面析晶较少。实践证明,当保温时间在25 min时,可获得釉面半透光效果较好的釉面。
3.4 非着色氧化物的影响
3.4.1氧化锌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1.5%、2%、4%的氧化锌进行对比。实验发现:随着氧化锌含量的增加,釉层中气泡逐渐变少,且可见大气泡逐渐变多,釉层逐渐趋于透明,釉色呈现出由青转绿的变化趋势。实验证明:加入氧化锌,能明显降低釉层粘度、增强釉层透光度,并改变釉层的颜色。所以,氧化锌的含量应该控制在0.5%以下,才能得到理想的青色调及玉质感产品。
3.4.2滑石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2%、4%的滑石。结果发现:当滑石含量为2%时,釉层中出现大量气泡;随着用量继续增加,釉面变粗糙;当滑石含量为4%时,釉层有白色小晶体生成,釉面略显无光。实验表明,当滑石的含量在1%以下时,釉层效果良好。
3.4.3氧化锆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中,分别引入0.5%、1%、1.5%、3%、6%的锆英石(以锆英粉姓氏引入,并调整石英含量,以保证除锆英粉引入的氧化锆外,其他含量不变)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随着氧化锆含量的增加,釉层逐渐乳浊失透、釉色变白。当氧化锆含量在1%左右时,釉层呈现较好的半透光性,玉质感较强;当氧化锆含量在3%时,透过性逐渐减弱;当氧化锆含量在6%以上时,釉面完全失透。所以,本文中氧化锆含量应该控制在1%以下效果最佳。
3.5 着色氧化物加入量对釉呈色的影响
在4#样品中分别添加0.2%、0.4%、0.5%、0.6%、0.8%、1%的钒蓝色料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加入0.4%~0.5%的钒蓝,釉面呈粉青釉色,使氧化焰烧出的釉色更加自然,贴近于粉青的呈色。
3.6 釉厚对冰裂纹的影响
由0.8mm、1.2mm、1.5mm、1.8mm四组厚度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釉厚在1.2mm~1.5mm时,釉面呈半透光、半乳浊的玉质效果;裂纹效果明显,分布均匀,开片大小合适。
3.7 多因素对冰裂纹釉的影响
本文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法,进一步确定影响冰裂纹釉的因素及含量,以期找出最佳的冰裂纹釉配方组成。采用正交法分析影响冰裂纹釉的因素如表6所示。
具体实验方案如表7所示。
分析A-1~A-9这9组正交试验,对比影响釉面效果的主次因素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影响裂纹釉效果的主要因素为钾、钠长石,锆英石;次要因素为滑石、氧化锌,且适当控制他们的含量可获得理想的裂纹釉产品。
4 结语
经过反复试验,当SiO2/Al2O3值为8.7、钾钠长石比为1﹕3;锆英石为1%、滑石为0.8%、氧化锌为0.5%、钒蓝为0.4%~0.5%;喷釉厚为1.2mm~1.5mm;在1240℃隧道窑氧化焰中烧成,保温25min,并采取适当的降温速率,能得到裂纹效果较好的产品。釉层中析出了大量方石英晶体,分布于整个釉层间,釉面平滑细腻,有丝绢般光泽,外形美观。
参考文献
[1] 叶宏明,李国帧,劳法盛. 龙泉青瓷生产工艺总结[M].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171-207.
[2] 李其江,吴隽,吴军明,等.龙泉粉青釉的仿制及呈色机制研究[J].陶瓷学报,2009,12.
[3] 浙江省轻工业厅.龙泉青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 周建儿,董伟霞,包启富,等.冰裂纹釉的制备[J].中国陶瓷,2014,01.
[5] 胡志强.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2.
[6] 成岳,夏光华.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验设计方法[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