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建设发展探究

2014-08-22 06:01郑雅婷
鄱阳湖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院鄱阳湖江西省

郑雅婷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学重点学科、《鄱阳湖学刊》编辑部联合承办的“2014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于2014年6月28在南昌举行。来自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山江湖办、江西省科学院、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就如下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一、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周研究员从供需双方面分析了当前生态建设的形势。从供给方面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具有了开发利用所有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能力。机械的投入使用,使人类的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四通八达的陆海空交通系统的建成,保鲜技术的提高以及冷链运输装备的增强,大大弱化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对应性。从需求方面看,医学成果推广导致的人口爆炸,引发了农产品总需求量的显著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发了工业品和各种享乐品总需求量的显著增加,农产品、工业品、享乐品总需求量叠加在一起的显著增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力度越来越大的冲击。李周认为,生态经济现在已经上升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的理论体系。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全球化,追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经济形态,正在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伴随着实业家和政治家的介入,现实经济也在朝着生态经济模式的方向发展。

中国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董锁成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脆弱和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长远大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统筹。通过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优化结构,传承文化五大战略;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产业生态化、乡风文明化、环境低碳化五大策略,推进实现生态城市。

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肖毛根、王志国研究员认为,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生态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上。要以生态为核心,深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整合特色优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全力打造最美、最具吸引力的都市后花园;提升生态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努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推进生态城乡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精心做好城乡统筹发展文章;以富民为根本,全力推动全民创业,千方百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最终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之路。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戴星照研究员指出:基于生态文明视野下,江西绿色崛起的关键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低碳、高效、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创新城镇发展方式,建设绿色城镇体系;发展乡村绿色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助力绿色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统一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黄荔梅副研究员提出要以绿色发展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以绿色城镇为导向,以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为着力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积极做好城镇空间管治工作,有效防止城镇地区的过度开发和乱开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两型社会当做建设新型城镇的重要手段。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钟群英研究员列举了主动城镇化群体和被动城镇化群体在安居和乐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并根据我国中小城镇发展不够完善、产业支撑能力较弱的状况,提出一种以根植乡镇基础的产业组织形式来缓解新型城镇化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以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做大地方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收入途径。

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魏澄荣研究员提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需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质量相统一,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更加注重民生,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关键是要按照建设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

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李向明指出发展旅游小镇是江西省为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而提出的“打破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促进旅游消费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观光并重、旅游收入由门票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目标。推进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这也契合了当前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趋势和要求,已成为推进城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马晓红副研究员认为发展农村新能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清洁乡村的重要抓手。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改革重启、经济带构建的新的发展局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也是长江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应以昌九一体化为核心,大力推进鄱阳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发挥生态优势,构筑生态屏障。加快对鄱阳湖、长江干支流等的综合治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体系,与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共同打造“长江经济走廊”和“长江绿色生态走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赖南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经。应抓住江西列入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的重大契机,重点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江西发展升级步伐,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模式、创造新经验。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麻智辉研究员指出,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环节体现出低碳理念、低碳行为和低碳享受,是对传统的粗放型、高碳型旅游方式的突破。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发展低碳旅游业,将有助于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目标。

南昌大学黄新建教授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研究中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体系应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树立循环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以实现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的最终目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龚建文研究员提出,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按照生态优先、经济驱动、文化引领、社会促进、制度保证这“五位一体”的原则进行规划。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在构建富有活力的生态经济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在构建功能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保障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在构建自然和谐的城乡宜居环境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李志萌研究员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规划与实施相背离,立法滞后,资金投入不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矛盾突出这六大问题提出,要加强景区核心资源保护,合理规定景区内不同地域的开发强度和控制要求;创新管理机制,构建高效的新型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理清利益与责任的对应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和完善国家和地方立法,构建风景名胜区法制体系;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高玫副研究员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以出版印刷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演艺业、文体休闲娱乐业、会展和节庆文化业为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整合区内文化资源,壮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五、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问题

原江西省副省长、南昌大学胡振鹏教授提出可以通过“末端治理”到“生态经济技术开发应用”再到“绿色产品价值链实现”最后发展“行业全面改造升级”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要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完善循环经济产品链,追求整体效益最大,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中,静脉产业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使社会上的废弃物得到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以实现物质循环流动和减少环境资源消耗的目标,本质上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静脉产业,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

湖南师范大学毛德华教授认为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实际上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低碳化形态。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既“低碳”又“经济”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体现为一手抓城市土地利用低碳排放,一手抓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肖毅敏研究员根据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结合铜官已有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确定工业循环系统结构成员,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工业基地的工业活动,将众多能够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上、中、下游企业集聚一起,通过物流和能源流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以达到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信息的集成交换和基础设施的共享等,最终实现工业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红贵教授提出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重视生态需要、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战略。社会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满足的人类需要,不仅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同时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即作为自然的人对生态环境系统产品的需求。没有生态需要的人类需要,是不完整的,不能满足生态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是不完整的;只有物质需要、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的结合,才能构成现代人类全面发展的消费需要。

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

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孔凡斌院长提出,为了有效地提升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水平及效果,推动建立和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设立湖泊湿地专项基金账户,做到专款专用;第二,补偿资金需要做到两个“优先”,即优先补偿具有更多生态盈余的研究单元和优先补偿农户在湿地保护或资源破坏过程中遭受的损失或者投入的成本;第三,要建立有差异的生态补偿标准,不搞“一刀切”;第四,要深入系统研究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具体运作方式,采取多样的生态补偿方式;第五,加强资金投入的监管力度,确保投入的补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江西省省委党校黄世贤研究员提出:“创新生态治理体系,提高绿色发展能力”,要坚持综合治理,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坚持系统治理,构建整体协调新体制;坚持依法治理,探索环境责任追究新途径,加强和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实现生态治理体系的创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深刻的社会变革工程来实施,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发动与贯彻,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推动。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李小玉研究员认为生态补偿应根据具体的生态服务的使用价值来确定补偿标准,由政府制定或市场调节来确定交换价值,从政府、市场或者两者相结合的角度来确定补偿途径,构建生态资本外部社会成本“内部化”的分摊机制,使生态补偿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机地反映生态补偿的全过程,最终实现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利用。

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法稳研究员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来自农民生活污染、农民生产行为的污染、工业污染等三方面的污染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也呈现出日益恶化的态势,这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染通过污染产业和污染物质两种途径向郊区及偏远农村地区转移和扩散,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趋恶化,对农村地区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

除此以外,江西省科学院戴年华研究员对鄱阳湖去转捕为养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江苏省沛县人民政府魏垂敬以沛县为例,对农村垃圾长效化治理机制进行了深入了研究。

八、结束语

总体来看,此次会议内容广泛、内涵丰富,讨论激烈,学者们结合我国现阶段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复杂问题,为中国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学术资源。

责任编辑:郑 颖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院鄱阳湖江西省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第二届新型法治智库论坛举行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Bra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Nanning
于晓明
“‘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高端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Perseverance Leads to Success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选派干部到基层工作受好评
喻木华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