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捷 包庆德
[摘 要]青年马克思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体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维度审视,人依然靠自然界生活;从解决异化劳动维度审视,应该而且必须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从自我异化扬弃维度审视,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思想内容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异化劳动;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A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4-0056-06
[作者简介]陈捷(1990—),女,四川宜宾人,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史研究;包庆德(1960—),男,辽宁阜新人,博士,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生态哲学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史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哲学基本范畴研究”(11BZX029)与内蒙古大学生态哲学创新团队项目(121106-22)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26岁时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才得以公开出版。其最早版本是于1932年以德文发表,之后才陆续出现其他译本,中国的汉译本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手稿》分为一个序言、三个笔记本和一个附录,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是其主要内容。整个著作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生态字眼,但是综观而言,青年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内涵得到较为系统的呈现。《手稿》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描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而指出这种矛盾导致的异化劳动的存在。基于此,马克思提出要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本文将依次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解读《手稿》。
一、人与自然关系:人依然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生态思想的突出内容,就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论述。文章首先对自然界进行一系列描述,自然界为我们提供大量物质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所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是离不开自然界的。由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对自然界进行适度的改造,而这个被人类改造后的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这个人化自然由于受到人的影响难免会遭到破坏,从而造成生态危机。因此,通过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我们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自然界的重要性,认为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获得正来自于自然界的给予。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这个人类生活的无机界成了物质资料的储存库。有了这个物质基础保障,人类才能生存。不管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自然界都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因此,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必须依靠无机自然界生存。由于人作为类存在物,可利用的自然物范围会更广,因而就更与自然界不可分割。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这句话表明:人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因而人必须在自然中才能生存与发展。人就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界生存。
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状态,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既有能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对立又统一的深度辩证的逻辑关联。一方面,人们可以自觉而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这是人的能动性一面;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界的限制,不能一味的取用自然资源。因此人与自然之间要保持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在利用其主观能动作用享用自然资源时要把握一个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②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是不可分离的状态。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的一切发展也毫无意义。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发展。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提出要辩证的处理二者的关系,这正是唯物主义观的体现。对此,福斯特指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近代那种将人与自然分离、对立起来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从来没有同他思想中固有的那种深刻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分离。”③除了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外,马克思还对自然界中生存的人与动物作了区分。他认为,人类与动物相比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是对象性存在物,可利用的自然范围就越广,对社会就有着更大地影响作用;动物的感性活动只是纯粹天然的、无目的的本能活动,而人则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并且在这种活动中认识自然美,按照自然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按照马克思原话表述便是:“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构造。”①可见,人类具有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力,因而受自然界的影响就更加深刻。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就会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这些经典论述为我们今后合理有效地处理两者间的关系,理解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破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难题,有着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起点正是青年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手稿》。
综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就如马克思《手稿》中所提倡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样,人类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自觉坚持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才能真正迈向生态文明之路。
二、解决异化劳动: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异化劳动的出现。异化劳动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异化劳动的出现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而私有财产又导致异化劳动的进一步严重。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的论述,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因此,为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残酷生存现状,马克思提出只有解决私有财产问题才能扬弃异化劳动。
在探讨异化劳动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何为“异化”。哲学上“异化”指一物与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的状态。而“异化劳动”指的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②就是劳动者与其劳动成果相分离的一种状态。而劳动产品本该属于其劳动者所有,但异化劳动使劳动者不再占有其所属物,这个物品就变成了一种异己的东西。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作了详细阐述,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从这四个方面看来,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严重性和普遍性。因此文中是这样描述异化的:“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③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越卖力工作,生产出的产品越多,得到的收益却更少,劳动与收益成反比,这也正是剥削现象的体现。这样的情况下,工人的劳动产品变成了异己的对象。工人不能从劳动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自身却成了被剥削的对象。他越是努力工作,创造出的产品越多,被剥削的程度越深,异化的现象越明显。工人与自身的劳动成了异化的关系,工人不能从劳动中获得应有酬劳。工人同自身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以及类本质相异化,这样的异化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变成普遍的社会异化。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本应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工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却成了异化的工具。劳动不再受工人自身支配,却成了与他自身分离的东西。这样的异化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生存关系,自然界变成了赤裸裸的维持人类肉体生存的手段,变成了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和对象。劳动本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优点,而这个优点却使工人变成了劳动的工具,成了被剥削的对象。自然界不再属于人,成了奴役人的对象。劳动者越努力工作,越失去自我,越被自然界奴役。
这种异化劳动的出现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统治人的结果。可见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之深,他不仅占有工人的劳动,还一味地攫取工人的工资,这是资本家积累私有财产的手段。工人与资本家间的关系成了异化现象的突出表现。工人的劳动成了资本家剥削的对象,工人越卖力工作,获得的报酬越少。在这个过程中,工人被奴役,失去了作为个体的自由,他在劳动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无法证明自身的有用性,所以“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①可见人们是多么不情愿工作。劳动一旦成了工人的负担,工人就越不愿意工作。工人们生活在枷锁里,失去自我,甚至失去了作为人的本性。
为了攫取更多的私有财产,资本家尽力压榨工人的工资,微薄的工资使得工人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马克思论述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即“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②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是互为因果关系的。这里也提出解决私有财产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马克思提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③由此可见,共产主义是解决异化问题的途径。扬弃异化劳动,解决私有财产问题,人类需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打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解,自由民主的生活得以实现,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私有制的存在产生了异化劳动。对于异化劳动的概念,英国学者凯蒂·索珀认为“异化劳动是本质论的,因为它使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视为‘真正的人的生存方式。”④异化劳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所造成的作为社会范畴的劳动畸变。由此可见,这种异化正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正表现为富人对穷人在经济上的剥削关系、政治上的压迫关系和伦理上的不公正关系。因此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畸形和不平等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的存在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辩证关系正体现了这一点。异化劳动使得工人与其劳动成果相分离,这种劳动成了一种异己力量反对工人自身。所以马克思提出要扬弃异化劳动,解决私有财产问题。而这个解决方案就是付诸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行动。
三、自我异化扬弃: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出现意味着工人受到剥削和压迫,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突出表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积累了大量的私有财产,工人们越来越贫困。为了解决工人受苦难的现状,马克思提出付诸实际的共产主义。对于共产主义,马克思这样解释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①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矛盾得到解决,社会得到有序发展。正如马克思描述的那样,这种共产主义既是自然主义,又是人道主义。人们生活在这种和谐、自由的社会中,没有剥削压迫。这样的共产主义体现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违反自然,是为了摆脱压迫与贫困的社会状态。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而诸多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解决。可见,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②共产主义作为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环节,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共产主义是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是二次的否定,是对原有社会的扬弃与保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统一的社会;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社会。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③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既没有经济上的剥削,也没有政治上的压迫。这个社会是人与自然连接的纽带,是统一的中心,是人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工人阶级的支持。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为了消除私有制,摆脱资本主义,实现社会公平。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简单地喊口号。所以,马克思认为要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不仅需要思想上的改变,而且需要行动上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灭阶级与压迫,真正实现自由民主的社会。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④青年马克思在这里所提倡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⑤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真正实现了作为人的价值。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的共产主义思想恰恰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然性状况进行批判后所得出的应然性结果。
总之,从《手稿》可以看出,要真正解决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问题,就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从马克思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共产主义社会的诸多好处日益明显。共产主义是消灭剥削与压迫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统一的保障,是符合人性的真正的人的本质的复归。因此,付诸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稳定发展。
四、当代启示价值:关注发展的生态因素
传统生产力理论、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由于缺乏生态哲学理论维度,将人类社会得以有效运作的生态系统前提,特别是主体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仅仅作为改造和征服的对象,由此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进程遭遇来自自然资源体系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严峻挑战。①
马克思的《手稿》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这几个层面可以看出这一点。马克思首先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们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所以自然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着指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人的参与,产生了人化自然。在产生人化自然的同时,人们又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问题。马克思因此提出了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才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路。对于异化劳动问题,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现象。马克思分析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从而提出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对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它是人类和谐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矛盾才能得以解决。可见这一系列问题最终都归结于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来解决。
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使自然资源消耗量迅猛增大,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非生态和非循环的模式,人们一味的掠夺利用自然资源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导致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马克思也因此提出要实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思想。
接着谈到的异化劳动,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劳动成果,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所以劳动成了工人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的劳动变成异己力量反对自身,造成了社会危机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提出废除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的方案,就是付诸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从上述分析看来,青年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内容始终贯穿于整个《手稿》文本之中。换言之,青年马克思的《手稿》中充满着极其自觉的生态智慧,从而表达了其丰富的生态唯物主义和生态辩证法思想。青年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正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深层逻辑关联本质的科学理解,以及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深层辩证关系的自觉揭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手稿》中的生态思想的解读,我们也更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青年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同时,《手稿》也是人类生态思想成就的一个巨大宝藏,是理解马克思生态哲学丰富内容与深刻本质的一把钥匙。事实上,包括《手稿》在内的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内容不仅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可以为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责任编辑:郑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