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峰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他的这段话给教育工作者以这样的启示: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作者、教师、学生彼此沟通,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句话概括,即动之以情,缘情入理。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所做的事产生情感,其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无情感而为之,只能发挥20%。语文教学活动也是如此。现代教育认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两条线:一条是“知识对流”,另一条是“情感对流”。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中“情感对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而变得更富诱惑力。”只有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沟通情感,使学生产生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在语文知识水平上获得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即运用语文的能力,而忽视了情感目标的渗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艺术的美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以教材动情感
语文是一门独具个性的学科,它以文章作为载体。通过对一篇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以及情感的熏陶,培养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充满或精致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辞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这一过程中的情感信息传递,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即使在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而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深刻理解作品,以情激情。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教师自己没有情感,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为此,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披辞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涛,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要靠教师先体验一番,“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要想使学生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还要靠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以情动人,使学生受到鼓舞、激励和鞭策,心灵得到陶冶、洗礼和进化。
二、以语言动情感
教师“舌耕为业”,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师丰富形象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古人亦云:“情见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始于情终于情,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饱含热情,绘声绘色,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其教学内容能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能把坚定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微、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情感,通过声音语调的起伏停顿、轻重缓急表现出来。要能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的地步,产生难以忘怀的共鸣。一个成功的教师在讲解时总是先使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中,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忽而满腔怒火……做到情绪随文中人物的悲喜而起落,以自身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再通过课文来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情,教师往往通过微妙的态势语就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心领神会。教师不同感情色彩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情感。激情的语言,鼓舞学生奋发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诚恳的语言,表露真情,展现人格,最能感动学生单纯的心,有助于学生形成真诚的情感;有逻辑性的语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幽默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情于谐,在轻松愉快中实现教育的宗旨,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科学的语言,准确地传授知识,揭示真理,发展智力。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最好的工具。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寓美的情感于美的教学语言之中,去创造教学艺术的情感美。
三、以情境动情感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氛围对人的教育和影响。荀子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激发和培养需要一定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一定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处于这种情境中,以便把教师的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使情感获得升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必须紧扣教材,把学生带进课文,做到“入境”。创设情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灵魂,对创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如果能把音乐与文字联系起来,营造一种与课文相协调的氛围,就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激情的语言,让学生随之或喜或悲,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感情。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感受到大江东去的豪情和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这样的教学可实现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借绘画再现情境。语文教材中许多散文、古代诗词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绘画来创设情境。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远程信息技术的推广,可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设置情境;还可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博览群书;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正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只有调动情感,学生才能乐于理解、接受、记忆和运用。所以,情感调动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调动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以深厚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