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兵涛 任艳兵
(南乐县文物管理所,河南 南乐457400)
文庙,又称之为孔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祭祀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地方,也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尊孔崇儒的礼制建筑,也是宣传儒家经典和教化的神圣场所。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并按岁时祭祀。此即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孔庙,是现在的曲阜孔庙。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在当时的京城建立了第一座位于京城的孔庙。唐朝贞观四年(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
文庙是中国古代城市里最常见的建筑,是最突出的儒家文化的象征。文庙建筑等级明确,在我国古代只有县级以上的治地才可以修建,各地的文庙建筑型制和礼制都是按山东曲阜孔庙模仿而来,不同的府、县根据地方特色,又有其不同于曲阜孔庙的地方。南乐文庙建筑根据当地自身用地条件、当时所属行政级别而和其它文庙略有不同。
据南乐县志记载,文庙,志学校,建于南乐县城东南偶。明洪武三年,主薄叶伯瑾建。依次建有照壁、棂星门、泮池、东西庑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号房、大成殿、日新斋、时习斋、崇圣祠。南乐文庙自明代建庙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数次被破坏,先后被各朝各代知县等官员修葺达十余次之多,这些修葺及重建的相关资料在光绪二十八年《南乐县志》中都有记载。建国前,文庙的大部分建筑毁于抗日战争,建国后,文庙仅存大成殿和崇圣祠两座主体建筑。后划归粮食局使用,所以主题保存的较为完整,但为了适应部门需要,对局部修改较大。2000年9月南乐文庙被评为河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0年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对南乐文庙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制定了维修方案。2007年对南乐文庙大成殿的顶部进行了维修,更换了腐朽严重的樑、檩、椽,顶部琉璃瓦也进行了更换。2012年对大成殿的墙体、台阶、月台、外墙进行了维护和复原。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礼制性建筑,都具有共同的规律。它不仅注重个体建筑,而且非常重视群体的组合,一般是以建筑的组群布局为一个建筑单位,按一定的轴线来组织序列空间,各个单体建筑按一条主轴线和若干次轴线排列,规整的分布,形成中国古建筑的群体性、等级性、封闭性规律。南乐文庙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组成元素,自然也不例外。据清·光绪二十八年《南乐县志》所载的文庙平面图可知,南乐文庙的平面构图为:在主轴线上按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排列;在次轴线上分别安排东西号房→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日新斋、时习斋的规整式布局型制,其主体建筑大成殿摆在中轴线显要的位置上,体现了礼制上尊儒崇孔的要求(见图1)。
图1
明洪武年间修建的文庙以不可见,历史上多次扩建维修,下面就清光绪二十八年《南乐县志》南乐文庙的结构风貌介绍一下。南乐文庙基本构成单位为照壁、棂星门、泮池、东西号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大成殿、日新斋、时习斋、崇圣祠,然后由四周围墙围合而成一个独立的活动空间。
下面对文庙的各单体建筑进行介绍:
2.2.1 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古人称之为:“萧墙”。在旧时,一种说法是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南乐文庙的照壁位于大门外,称为外照壁。形状为八字形等,俱以琉璃饰,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须弥座,照壁上的图案已不可考,推测应该为装饰有很多寓意古时的士子,只有刻苦努力,不断进取,经过尊孔崇儒的教化,才能登上人生的至高点的吉祥图样。
2.2.2 棂星门
棂星门。棂星者,古代相传为天上文星,以此名门,有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即得士的意思。此门作为文庙建筑第一道空间序列的象征,担负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起组织和限定空间的作用,形象地形成了一条强烈的横轴线。对强调和延长文庙建筑的纵轴线,使其造景深邃起了良好的作用。而棂星门本身也是一件极好的艺术建筑,无论均衡性、比例、节奏和韵律等艺术效果,都是十分优美的。并能在你低头而过时,造成一种庄严的气氛。在棂星门左右各有一石碑,碑文为“文武官员一律至此下马”。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是一种显示古代等级礼仪的标志。文庙门前的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一般刻立在文庙前的东西两侧。
2.2.3 泮池
泮池,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鲁国,在《礼记·礼器》篇中记载,“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泮池也称为泮水,古时秀才入学也叫入泮。泮池是地方官学的标志性建筑,仅用于文庙中,它是具有祭祀和教化功能的礼制建筑。在泮池上有泮桥,也称“青云桥”、“状元桥”,古时只有科举获得功名者才可过此桥。
孔庙作为祭祀活动用的礼制性建筑,它需要洁净、庄严、肃穆的气氛。泮池横跨于文庙之前,使外世尘俗和内部神圣有了空间上的分割,人们从外面繁杂的世界进入里面洁净的圣地、一般人是绕池旁而行,唯有获得功名者才能从泮桥上跨越水池,进入文庙。泮池中内蓄清水。而水是洁净的象征,让人产生一种宁静、虔诚的心理效果;从象征的意义而言,似乎由此经过了一次圣洁的“洗礼”,洗净人们身上的尘俗杂念,达到以洁净虔诚之心拜祭“万世师表”孔子的目的。
2.2.4 戟门
戟门,戟是一种兵器,唐时,高官显贵之家的屋顶上用戟作装饰,故显贵之家的大门被称为戟门,宋时,戟用于文庙,也称大成门,其源自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二重门,通向大成殿。文庙本是祭祀性的礼制建筑,按古制在建筑群主轴线上一般都有牌坊和门屋,戟门在功能和技术上把文庙主题建筑组成一个院落(如戟门与大成殿、日新斋、时习斋、东西二庑所组成的院落),给人在祭拜孔圣人时有种庄重的感官。因此,戟门既有礼制上的等级要求,又有功能上的实际功用。
2.2.5 大成殿
越过戟门,进入一宽阔的庭院。其上为文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以北宋哲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而得名。大成殿,坐落在月台之北面正中,面南,遥对戟门,棂星门,成一轴线,它是文庙中轴线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主题建筑。
大成殿是孔庙正殿,主祀孔子,以四配、十二哲配享从祀。孔子,正坐于大成殿,面南背北,冕十二旒,服十二章,手执镇圭。四配即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四配塑像位于孔子神龛前东西两侧,每两位一龛,东为颜回、孔伋,西为曾参、孟轲。均着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执躬圭。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 6 位: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于夏)、有若(子若);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塑像者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执躬圭。
南乐文庙大成殿坐北面南,面阔五间(19.92米),进深三间(12.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五踩斗拱,构架为五架梁,前后出双步梁,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斗拱及殿内原木建筑结构基本完好。大殿结构简洁整齐,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柱基为石质覆盆式,殿顶为黄色琉璃瓦古色古香,是宫殿式与民间建筑相结合的艺术产品。整个大殿宏伟高大,飞檐凌空,古朴壮观。
2.2.6 崇圣祠
崇圣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圣王木金父,东侧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圣王祈父、祖父昌圣王伯夏,西侧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诒圣王防叔、启圣王叔梁纥,均面南。东面面西供奉颜无繇(颜回之父)、孔鲤(孔伋之父),西面面东供奉曾点(曾参之父)、孟孙激(孟子之父);东面再外供奉周辅成(周敦颐之父)、程珦(程颢、程颐之父)、蔡元定(蔡沈之父),西面再外供奉张迪(张载之父)、朱松(朱熹之父)。
南乐文庙崇圣祠,旧名启圣祠,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面,面阔五间(8.81米),进深三间(6.94米),尖山式歇山建筑,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踩斗拱的清代典型的民式建筑。
2.2.7 其它建筑
东西号房,一说为求学子弟的宿舍,一说为当地考试的场所;名宦祠为古代供奉在南乐县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之场所;乡贤祠为古代供奉对南乐县名儒和乡里做出重大贡献的乡绅之场所;东西庑原作供奉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之用;日新斋,取于《礼记》“苟日新,日日新”之意,时习斋,取《论语》“学而时习之”之意,旧时都为讲学研读之所。
东西号房、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日新斋、时习斋由于不是文庙主体建筑,因而都摆在次轴线上。其建筑的体量、形状较主线建筑较小。这是封建礼制的要求。
本文对南乐文庙的平面布局、各单体建筑的位置作用等问题作了初步介绍。南乐文庙中轴线独特的中国建筑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南乐儒学教育史上的一段辉煌,共同构成了文庙的完整格局,堪称先民们崇文尚礼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迹。
南乐文庙建筑群,历经明清两代,其建筑本身纪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同时也纪录了当时的政治与历史。过去是南乐人民炫耀文风高尚的标志,而今是豫北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体,又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娱乐、瞻仰孔子胜迹、探研中国古建筑艺术成就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