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传统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新课改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美术课程改革也在与时俱进。
一、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改变教育观念
以前的美术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很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美术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美术课还给学生,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潜力。
二、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1.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提高美术创作能力,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新及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2.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多发的“奇想”,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有较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素养。
三、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除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外,还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探索切合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
1.打造人人参与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灵气。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于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教学交流过程。这样就能达到人人参与的理想教学效果。
2.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扩展学生的视野。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准备的教学资料必须丰富多彩。而多媒体教学是美术课堂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尝试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一些录像、图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美术欣赏、工艺设计及电脑绘画等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难题,形成优势互补,既充分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又加强了美术教学的传递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和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推陈出新。
3.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是一门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加强情感教育。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会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外界空间,置身于真实的美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会更真切,感情也会更强烈。同时,要多欣赏、解读和临摹作品,从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真正领略艺术之美、心之所向、美之所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4.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话题”,而放弃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教材未曾涉及但同样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开发地方资源,拓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必定成为美术课程实施的另一有效途径。因此,作为美术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从而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各个地区、学校都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对地方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实践、探索,并进行一系列相关课题的深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促进了学生创造、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美术新课改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在于美术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营造课堂上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乐教,才能让学生乐学,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