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燕芳
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校没有充分重视物理实验课,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兴趣课”,并且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分互动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对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思维,培养探索精神是极其不利的。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是每个物理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课前设计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1.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不断的探讨和争辩中升华知识。在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的时候,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许,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物理规律和知识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创新实验内容,构建高效课堂
物理实验本身,不是让学生去发现新的物质或者发明新的定理,而是在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使之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优化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宝。
例如,在光的反射的实验中,教师可通过教学用具的创新、实验方法的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采用将折射出的光作为教鞭这种新颖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进而让学生探究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二、课中构建探究式实验平台
1.设置实验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做实验
实验教学不仅是要带领学生做实验、懂实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成功的实验教学模式应该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归纳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摩擦力的实验中,教师准备好教具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不同的接触面积、接触平面对摩擦力是否有影响?物体本身的质量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进行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分组实验等方法来自己探究结果。
2.合理分组,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做实验就是要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习。但是鉴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实验一遍,因此分组实验就成了不二选择。根据学生的座次或者是兴趣爱好来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例如,在上述摩擦力实验中,教师可以依据座位分布,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第1组和第2组,实验内容为探究相同小木块在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上的摩擦力;第3组和第4组,实验内容为探究相同接触表面、相同接触面积,不同质量的小木块的摩擦力;第5组和第6组,实验内容为探究相同接触面、相同质量的小木块,用不同的表面积来接触平面摩擦力的大小。这样分三组实验,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每组的学生都在比较中学习,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三、课后全方位评价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实验总归是学习的过程,实验过程中的所学所得也只是短时记忆的结果,最后的学习效果还是需要课后复习整理进行巩固。实验教学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就是课后。实验过程中大家兴趣十足,积极参与实验,但是课后常会懈怠,不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课后需要做的工作更加重要。
1.布置实验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实验作业作为验收课堂实验效果的最佳方式,一直被广泛应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布置相应的实验报告,有助于查缺补漏。很多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一讲到,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进行补充,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深入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论层次和学习感悟。这在实验报告中都应该有所体现。
2.完善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评价都以考试为主,“一张试卷定英雄”。这样的情况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之一。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评价体系入手使评价体系多元化、丰富化,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和学习。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准确地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还要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元素。例如,可以增设动手实验考核和创新实验考核,真正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其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入了趣味性和实践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应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持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