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妤
摘要:14世纪,人文主义的思潮席卷整个欧洲,音乐上也展现出了文艺复兴的新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从封建贵族转向城市,世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意大利牧歌则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世俗音乐的体材。本文将从意大利牧歌音乐中最突出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这一特点出发,对这一时期的牧歌音乐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 牧歌 新倾向
在西方音乐史中,文艺复兴这一时期音乐上相对于中世纪来看,最大的特点是音乐的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下,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兴起。并出现了一些较为通俗的新的音乐体裁,它们的发展改变了欧洲音乐以宗教题材为主的单调局面。“音乐人文主义”的意思是音乐家和理论家关注于恢复希腊音乐的往日辉煌。人们认为,古代音乐的辉煌在于它对人之行为的影响力量。在像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中可以引申出希腊音乐的普遍原则,就是言语和音乐应该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产生比两者更大的力量。 而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使得音乐开始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表现歌词的含义。
一、歌词对于音乐的形式和风格的影响
牧歌是16世纪意大利世俗音乐最重要的体裁,它使意大利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欧洲音乐的领导者。牧歌的前身是叫做弗罗托拉的一种意大利民间抒情歌曲。它的歌词是世俗性和讽刺性的,其最大的特点是通篇贯穿一个统一的特征性格律。意大利人对形式的感觉之细腻,创造了一个适用于分节歌的极佳载体。弗罗托拉的主要声部由最高的人声声部唱出,其他声部垂直排列成简单的和声版块跟随它。北方来的朝圣者在这种简单的和声音乐中发现了令他们困惑不解的东西,他们习惯了繁复结构的复调,看到这种光彩夺目,纯真朴素的音乐大吃一惊①。他们无法逃避弗罗托拉轻快的节奏和旋律的感染,意大利的北方音乐家开始采用当地的音乐形式。但是,要他们忘记所受的对位艺术的熏陶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弗罗托拉这一形式到了他们手里,就变成了艺术音乐。与弗罗托拉的诗歌相比较,牧歌的歌词是更高雅和严肃的。因此就像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一样,牧歌所选用的诗词多出自像彼特拉克、桑拿扎罗、奥利奥斯托、塔索等名家之手,所选诗作多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内容。
意大利牧歌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学诗歌领域彼特拉克运动密切相关。在诗人、文学学者、红衣主教皮埃特罗·本博的倡导下,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重新得到推崇和喜爱。牧歌作曲家喜爱采用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进行创作,因为这适合于他们的目标,它的内部没有重复并进行到一个高潮和解决。经常是前八行诗建立起一种局面,有时是一种冲突而后六行诗提供了一个解决。②在牧歌的早期发展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牧歌的音乐应毫无障碍的把歌词传达出来,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早期的牧歌多半是主调的织体风格,作曲家们注意用高声部的旋律将歌词清晰地传达出来。随着牧歌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既然牧歌所选用的诗歌是如此高雅精致的,作曲家如果想创作出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必须调动一切音乐手段,特别是在复调音乐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技巧。
二、表现歌词含义所需的特定的音乐手法
随着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在牧歌音乐中逐渐形成了用来阐释歌词的特定音乐手法,这些新的音乐手法的探索对于后来戏剧风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维拉尔特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谱写的《粗暴而野蛮的心》第一行诗中,维拉尔特用平行大三度和大六度在比较原始的协和音上徘徊,最爱用全音和大三度的旋律运动。在第二行诗中,他选用了更加甜美的小三度和小六度音程、半音和小三度的旋律运动,以及隐含的三拍子来为彼特拉克故意安排的重音音节相配。
在罗勒的作品中,其音乐的织体、节拍的组织、音符的时值长短都与诗歌紧密相连。在他1577年出版的一首牧歌《哦,睡吧》中,其歌词是十四行诗的形式。在他作品的第1到第18小节中他运用了连续的原位和弦进行。通常来讲, 原位的和弦进行显出平静、安稳。这一特点正适合这首牧歌开头部分的特殊氛围。为听众描绘了一幅宁静夜晚的图景。
在晚期的意大利牧歌作曲家中,马伦齐奥擅长用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的手法描绘对比的情感和视觉的细节。在他的最著名的作品《独自沉思》中,他用最高声部慢速的半音音阶来表现忧伤而沉思的诗人用他缓慢的步伐丈量着荒漠的田野这一意象。半音音阶在开始时上行一个八度,每小节一个半音,同时,其他声部形成一个有表情的低沉的音型的背景。
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牧歌在蒙特威尔第的创作中,题材风格发生了重要转变。他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力,而且注重作品整体的戏剧性。在他的笔下,牧歌从复调的声乐合唱变成了器乐伴奏的独唱或二重唱。在17世纪初,在音乐的创作观念上,产生了所谓“两种常规”之争,
蒙特威尔第认为, 第一常规“注重和声的完美, 那就意味着和声在此不是受控而是主导, 不是歌词之仆而是其之主”, 而第二常规“强调旋律的完美, 和声在此失去主导地位而受到制约, 歌词成为和声的主人。”从蒙特威尔第的第五卷牧歌开始,七和弦、九和弦不加准备地进入,这对以后戏剧中激情的表达,情感幅度和色彩的对比起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在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中,无论是其旋律呈现出的朗诵性的特点还是和声的运用都都是为了更加形象的传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他的音乐不仅仅指出了歌词的原意,同时让音乐的表现更加深刻。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牧歌的歌词对于牧歌的形式风格和创作手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艺复兴思潮深深地影响了16世纪的牧歌作曲家们,他们开始注重用戏剧性的手法进行创作,用纯粹音乐的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感情。使得音乐的文学性与戏剧性得到了结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3]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简明牛津音乐史[M].顾犇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孙国忠.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J].音乐艺术,2002,(03).
注释:
①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2页。
②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156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