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云
摘要:谢尔盖·瓦西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家。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钢琴协奏曲占有显赫的地位。《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他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本文从旋律特点、音区与力度的强烈反差、织体对比、高潮处理、主题贯穿发展等方面来揭示该部作品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结合的特点。
关键词:抒情性 戏剧性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
谢尔盖·瓦西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家。由于钢琴家的身份,他非常偏好钢琴音乐的创作,尤其是钢琴协奏曲。他共创作了五部钢琴协奏曲。每一部都堪称为经典。第三部《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完成于1903年,是作曲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抒情性与戏剧性这两个看似极端的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展示了作曲家非凡的创作才能。
一、抒情性
抒情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旋律上。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旋律大师。旋律是他首要关注的要素。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旋律非常优美,而且富有表情。虽然是钢琴音乐作品,却像声乐作品一样富有歌唱性。他像其他俄罗斯作曲家一样,旋律充满忧郁情调。那凝重的、迂回旋律深深扣人心弦,令人久久不忘。可见其旋律的魅力。《第三钢琴协奏曲》3个乐章,共6个主题。除了第二乐章的中部主题是圆舞曲性质,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是进行曲风格以外,其它四个主题都是抒情性的。返回同一中心音的静音环绕型动机、迭奏和模进相互渗透的发展手法,以及主题内部的扩充、发展、临时转调等使得《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旋律大都具有委婉悠长的线条和起伏跌宕的运动。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参见例1):
例1
这个主题长达24小节,却是由曲首小小的动机经过一系列的迭奏、模进发展而来。除了7个三度、2个四度、1个五度之外,其余全是二度级进和少量的同音反复。没有大跨度的音程,却让人感受到内敛的力量。而且这部作品突出的旋律不止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这一个,其它的主题旋律也很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旋律都具有亲切自然的音调和色彩浓郁的感情,可以说是作曲家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
二、戏剧性
戏剧性作为文学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事件发展的自身逻辑和一系列令人可信的巧合、误会、悬念等场合和契机安排而造成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①文学的戏剧性是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矛盾和冲突来表现的。音乐作品表现戏剧性冲突没有文学那么容易,因为它不能像文学描述那么具象,它只有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唤起类似的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戏剧性主要通过音乐形象的对比来获得,也包括对比的音乐形象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奏鸣曲式被公认为是表现音乐戏剧性的有力载体。贝多芬对这一曲式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奠定了英雄性的主部主题与抒情性的副部主题相对比的古典模式。
虽然抒情性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里较为突出,甚至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是抒情性的,但还是应该看到,在深刻的抒情性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戏剧性因素。这是一种不同于贝多芬式的戏剧性。在这部作品中,几乎所有的音乐表现手法都是为表现戏剧性服务的。
(一)音区与力度对比
力度是音乐表现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力度的变化会非常直接地引起听者情绪的波动。当力度变化与音区变化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作用会更加被突显出来。在《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展开部中有三个变奏。前两个变奏的力度是“p”和“pp”,音区在高音区,使音乐显得轻盈而飘逸,让听者如在梦中。到了第三个变奏,力度就加强了,音区也回到了中音区。顿时,梦境消失了,仿佛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三个变奏中,力度和音区的变化,非常直接地带来了听者情绪上的差异。这只是这首作品的一处例子。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力度与音区这样的强烈对比非常多。在这首乐曲中最弱的力度标记是“pp”,而最强的力度标记是“fff”,对比很大。
(二)织体对比
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编织物的组织方式。②织体是除旋律以外的其他所有表现手段的综合。织体可以加强旋律的气势,也能为旋律提供一种柔和、宽广而饱满的气氛;有时还能刻画心理状态、内心感受或某种意境,从而唤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联想。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中,作曲家将乐队初次陈述的主题用织体变奏的手法进行了三次变奏,尽管三次变奏用的是同一个主题材料,可是由于织体不同,而产生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是一种内在性的矛盾对比,与一般意义上的对比不同。
(三)高潮处理
高潮,是音乐作品中情感表达的总爆发,是整首音乐作品戏剧性发展线索上重要的一环。高潮处理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因此,作曲家对于作品的高潮都会精心加以设计。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每一个乐章往往还不止一个高潮。在这部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主要采用扩展音域、增加声部层次、动机模进等手法,再加上增强力度、变换和声、加快速度等表现手段结合起来,一起烘托高潮。
以第一乐章为例:该乐章在呈示部、展开部、动力再现各有一个高潮。第一个高潮位于呈示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部。“ff”力度和不断向上转位的分解和弦是这个高潮的主要特点。另外,速度变化也是表现高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连接部开始时速度是“更加活跃”,接着变为“快板”,到高潮时则变为“快速、敏捷的”。高潮过后速度又改为“中速”;力度由“ff”变为“p”;旋律迅速从最高点“e4”下降到“A”。紧接着开始了低音区的相对平静的副部主题,与之前猛烈的连接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在主题呈示阶段的高潮,乐思尚未充分发展,所以戏剧性特征不十分强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