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霖
摘 要:在高中生物的教学活动当中,习题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并且从中获取解题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习题课;分析题目;获取信息
学生通过适当的习题量的演绎可以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以此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接下来,着重通过对一道具体生物习题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
看法。
一、锻炼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面对一道具体的生物习题时,敏捷地分析题干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在弄清命题者的出题意图的基础之上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避开非相干信息的干扰陷阱,这种种解题技能的获取都离不开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环节当中(不仅仅是局限于习题课)要有意识、潜移默化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通过图表将信息图像化、条理化
生物习题的题干往往很长,包含内容丰富的信息量,正确分析题目并从中获取有用的解题信息是高效并准确解题的关键所在。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有畏难情绪,不知道如何下手。老师在平时的习题讲解上,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题干中重要的信息挑拣出来,写在一旁,或者借助于图表等形式将信息条理化,以便于最终的解题。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今高中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后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题。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多做题才能够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才能够在最后的高考当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习题的演练固然重要,但是“题海战术”万万不可取。做题的目的在于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如何能够做到练习适量的题便能够牢固掌握生物学的知识点,这需要学生具备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在分析题目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也能够体现出来。老师在向学生讲授习题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分析出正确的选项或者解题答案,对于题干中所出现的其他一些“无关信息”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温故”才能够达到“知新”的效果,即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这样一来,虽然只是解答了一道习题,但是起到了练习多题的效果,从而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例:某种植物上的绿叶经过阳光照射24小时之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之后,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则呈蓝色。本实验主要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答案为C。
题干中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并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首先,通读题干能够得出这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光合作用。绿叶的一部分被覆盖有锡箔,学生便应该要立刻敏锐地察觉到:被锡箔所覆盖的部分不能接受外界的光照,因此所考查的一个对象应该为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再次,通过仔细查看题干中的结论,学生应该需要准确快速地锁定几个关键的字眼:“碘液处理”“蓝色”(策略一)由此立刻联想到生物实验当中
的一个典型基础实验——淀粉的鉴定实验。(策略三)因此,能够得知是生成了淀粉才导致呈现了蓝色。至此,本题就最终迎刃而解。在解题的过程当中,也可以一边审题一边在纸上画出绿叶的示意图,在被锡箔所覆盖的地方标明“蓝色”,将繁杂的题干信息简单化。(策略二)此题当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多,并且选项当中的错误选项也的确是光合作用的一些特征,这就需要学生能够高效地分析信息,从而准确地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另外,本题的题干当中的干扰信息包括CO2、叶绿素、O2等等,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去回顾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知识点,通过随堂即时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相当于也练习了多道生物习题。(策
略三)
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密切配合,互相反馈,以此来形成适合自身的解题策略。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城县职业高级中学)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