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也关系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青少年阶段是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思想政治课在高中生公民意识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意义深远。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治经济,需要具有独立、平等、守法、竞争、诚信的公民意识的市场主体。高中生作为未来的市场主体,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公民意识,关系到其今后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今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可以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根基
威尔·金里卡说:“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兴旺与稳定,不仅依赖于其自身‘基本结构的合理性,还依赖于其公民的品质与态度。如果没有具有这些品质的公民,国家将很难统治,甚至将变得不稳定。”所以,通过公民意识培养,使高中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懂得依法行使权利,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培育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二、改变当前高中生公民意识淡薄现状的需要
中央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开设。国家教委又于1995年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公民教育课被纳入了学校德育课中,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加上制度尚不完备,因此也未能落实。长期以来,我国公民意识教育薄弱直接导致高中生公民意识淡薄,公民道德素质较差,一些公民连基本的社会规范都不能遵守,比如不会排队、乱扔垃圾、不文明用语、缺乏法制意识等。
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倡导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公德意识,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公民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他们向合格公民成长。
四、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凸显出其局限性:学生厌恶、反感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政治课教师也体会不到教授这门课的幸福感,找不到本学科的职业兴奋点。面对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方法上,要求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加强师生互动,师生在对话中共同成长。如果我们强化这一课程目标,思想政治课将摆脱目前的困境,重新树立学科使命感,获得长远的生命力。
五、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
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内容。美国早在1790年就开设了“公民科”,1991年颁布了《公民教育大纲》《公民学与政府》,公民教育的内容厚实。日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多次社会科课程改革,将“培养公民的基础教养,培养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民主的、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所必备的公民素质基础”。新加坡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各级各类学校以“共同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取向,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