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摘要: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环节中的三大节点,而情感则是贯穿教学活动的灵魂因素.积极性情感在维持、指向和强化等方面往往能够发挥正能量作用;反之亦然.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现代教育观认为“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甚而形成了“情感智力说”的时尚主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把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环境氛围作为提升教学质效的手段,从而攫取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艺术教学渗透运用实践与探讨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艺术实践工程.首先,学习并非“纯认识”过程,它同时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其次,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从素质教育来看,这既是学生智能发展的主要阶段,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再次,教学不仅是情感教育的平台阵地,而且极具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这不仅包括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是双方情感的涌动与交流.然而,人们注重了优教而忽视了优学,注重了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而忽视了对学趣的有效培养,更缺乏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并进.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情趣
数学知识以理性思维为主,如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艰难的逻辑推理等,与语言学科相比有些“冷”而枯燥,因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问题显然并不容易,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趣.然而实践表明,如果把课程教学投放到良好的活动情境之中,则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而有效地激活教学状态,能够攫取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讲“函数概念”时,有教师首先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用10分钟把一壶水烧开后,其间的哪两个量发生了变化?学生马上就能兴致勃勃地举手发言——时间变了,水的温度也变了.接着提出问题:小明乘车从家去学校,汽车在匀速行驶的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谁随谁的变化而变化?而哪些量没有变化?学生在交流和补充中很快地把握了“常量”与“变量”的意义.然后,多媒体演示了“水滴波纹”现象——水圈圆的面积随着半径而变化确定.弄懂以上现象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则能比较轻松快乐地叙述出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主要意义.整个课堂教学互动性强,整个过程显得水到渠成.
二、通过活化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情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时间一长,也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审美和视听疲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多样地采取不尽相同的教学形式,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心理,有效营造喜闻乐见的课堂氛围,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角的平分线性质”时,可用多媒体几何画板来辅助——先是通过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度数大小及其某一点到两边距离的长度;然后拖动角边上的任一动点,在改变大小之时,由其分成的两个角的度数大小以及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到两边距离长度的动态变化.从无到有、和谐有序的演示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三、通过趣味数学现象,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情趣
实践表明,数学知识虽然比较严密抽象而且逻辑性较强,但是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冷面无情”,只要稍加注重挖掘,就会发现它并不缺乏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基因,这是我们开展情趣教学活动和帮助学生消除厌学畏难情绪的有效元素.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德国数学家高斯在小时候巧妙地求得1到100之间的100个自然数之和的精彩故事;在讲“等比数列求和”时,教师可以把关于“以棋获胜,向国王索礼”那位高明棋手的有趣故事讲给学生:在第一个棋格子放上1粒小麦,在第二棋格子放上2粒小麦,在第三棋格子放上22粒小麦,以此类推,在第六十四个棋格子放上263粒小麦.对于“1+2+22+…+263”这样的数学问题,看似简单而且微不足道,其中却蕴藏着难以觉察的数学规律和深奥道理.此外,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趣味现象也随处可见.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以待,坚持从情感艺术教学出发,努力淡化数学知识形式,就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逐步激活学生的课程学习情趣和学习思维.
总之,开展情趣教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除了上述例举的直观层面之外,还有许多与之相应的软性配套做法.如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学习评价机制,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和谐教学关系等.对此,我们要把它作为一项发展性课题加以应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