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它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数学对人的成长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心理主要类型
1.依赖心理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依赖心理.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习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
2.急躁心理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反思.
3.定式心理
定式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式.在以往的数学模式下,学生形式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可以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式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做完练习,或考完测试,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正确与否、比分数的多少,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
二、引导学生解除数学学习的问题心理,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
1.坚持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严格按照课标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二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
2.坚持心到、情到、人到
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
总之,学生数学学习产生的问题心理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学生消除问题心理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学习心理状态,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问题心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