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施策略

2014-08-20 00:52欧阳跃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素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文学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中学阶段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最佳时期。新课改肯定了文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教学建议。本文拟对中学文学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意在提供正确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简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普遍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长期缺失和缓慢进程难以满足个体成长、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追求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对于个人,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社会,文学教育可以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调节社会矛盾。因此,文学教育得到了语文学界的重视。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改的进程,文学教育也逐步得以落实。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规定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011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坚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学阶段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二、中学文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文学属于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在于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同样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正是赏析的追求;如果非得让五十个学生的理解达成一致,那就只能是糟蹋文学艺术,只能扼杀个性。因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赏析一首诗,或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这样一部作品,就常识性问题进行介绍与阐释,以利学生理解并领悟其艺术性,而恰恰是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授的。究其根本,文学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方式,只有深谙此“道”并娴熟运用,才能走出文学教育的误区。

文学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了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滋味?如何稳定并隐藏教师对作品的情感而不致误导学生在领悟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能从教师的语言中,甚至脸色上判断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如何从文学艺术史的高度,去评价学生判断的高低优劣?事实上,我们教师的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缺少的是对作品高妙艺术性的把握。简单地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多读几遍,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的任务。其实,这些只是进行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而调动各种教学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有情有致的艺术境界,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意会中感喟咂摸,才是正途。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一直以生存需要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将知识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致使语文教育成为一种极具功利性的教育。语文新课标将文学教育列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实际教学中却没能真正实施,许多教师对文学教育的理解仍然十分模糊,以致根本不能发挥文学教育的真正作用。

三、中学文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鼓励学生尽可能扩大阅读量

文学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阅读是普遍的形式。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阅读范本,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些作品,从优美的语言文字到深刻的思想内容。读诗歌去感知诗人的情韵,读小说去体验小说中特定时代的风味,读散文去感受作品独特的情趣,读戏剧去感知剧作的精髓以及中国戏剧在世界文化史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当然,广泛阅读绝不限于课本,课本可以作为阅读的线索和向导,广泛收集与课本相关的作品,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滋有味。学生在阅读优美篇章时,更容易激发兴趣和获得审美享受。在广泛阅读中得到审美体验,因为“艺术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凯洛夫)。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体验一种新的人生,进而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人生境界。

(二)挑选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赏读

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可读性和思想内涵是最为关键的,这对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都极其重要。对学生来说,要根据自身的审美特点与鉴赏能力,把审美价值放在首位,通过阅读融入到作品中,去领悟作者所思所想,以引起情感共鸣。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课本之内的知识外,还可以尝试突破教材,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解读,也要兼顾外国文学的赏析。选读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同时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结合。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选取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作品,不一定出自名家,也不一定是名著,但要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掌握文学发展的脉络,以此来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给文学教育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以便实现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进文学教育方式

让学生感受生活,走进社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文学作品中,同时体验文学作品提供的生活,从而开阔视野,增长阅历。学生的生活空间很狭窄,除了通过阅读得到审美体验外,还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文学教育。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感知作品中人物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特定历史时期的影片,或最新记录片,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去比照、审视自己的生活。此外,让学生尝试写作也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学写诗歌、小说、散文,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从写作中巩固积累文学知识。当学生能够从写作中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体会之后,也会获得思想启迪,滋养心灵并提升人格,这也是文学教育的魅力所在。

(四)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文学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教育的效果。假如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就无法承担文学教育的重担,无法真正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也就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和审美阅读享受。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极其重要。这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多互动,多交流。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中坚作用,克服文学教育中的种种困难,使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了解文学,并积极投入到文学世界中去,体会文学的艺术魅力,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当教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思维的种种习惯,对他们的知识积累与文学修养的提升都十分有益。

文学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的同时,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文学教育,要不断探索文学教育的方法。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小莉.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语数外学习,2013,(1).

[2]于晓泉.文学教育的反思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3,(2).

(欧阳跃军 湖南省冷水江工业学校 417505)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学素养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